6月30日,京港大学联盟2022年理事会以线上形式举办。本次理事会由联盟轮值理事长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来自联盟支持单位及20所成员高校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舒刚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港澳台侨办公室副主任吉晓喆、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赖子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李国安、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罗璇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时延安主持。
杜鹏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联盟担负着深化京港两地高等教育交流的重任,是两地高校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学在接棒联盟理事长单位后将充分发挥联盟平台优势,深入挖掘两地高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与各成员高校共同探索京港青年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创新路径。
李国安在致辞中表示,香港城市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作为第二届联盟联席理事长单位,两校将携手推动联盟工作,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创新创业、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利用北京的丰富资源和香港的国际化环境,实现京港两地优势互补,打造宽广的合作空间,履行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继续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舒刚波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内地和香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支持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经费资助计划,积极推动内地和香港高校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他希望未来联盟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世界教育强国建设,积极协同创新,助力国家教育数字化建设,持续深化合作,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吉晓喆表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作为联盟支持单位配套设立京港高校交流项目,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京港高校师生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他希望联盟能够发挥高校人才支撑和科技引领作用,融入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各项交流活动,做好京港两地学生工作,激发京港大学生爱国奋进精神,服务国家总体发展大局,助力两地学生成长成才。
赖子坚充分肯定联盟自成立以来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以及联盟在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下取得的成绩。他期待两地的高校继续依托联盟品牌,充分把握“十四五”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更多高质量合作项目,实现高水平的互利共赢,为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汪扬代表第一届联盟联席理事长单位作工作总结报告。他表示,2021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联盟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开展“京港大学堂”,邀请两地学者就京港热点主题举办特色云端课堂。同时,联盟各成员高校不断统筹资源,搭建平台,举办“京港澳天宫对话”、线上暑期学校、线上学分课程等活动,继续提高京港两地合作水平。
时延安和罗璇代表联盟第二届联席理事长单位作工作计划报告。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陈伟仪、北京师范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吴玉军、中国科学院大学港澳台侨事务办公室主任谢勇和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郑如青围绕“迎庆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如何发挥各校自身优势,加强京港高校合作”进行交流讨论。
京港大学联盟在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的支持下于2018年4月发起成立。该联盟为非营利性大学合作联盟,汇集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北京高校及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香港高校,以实现互利共赢为宗旨,致力于进一步深化联盟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提升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自2022年4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担任联盟第二届联席理事长单位,任期各一年。
(责任编辑:李驰浩)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