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要闻
人大教学团队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2022-08-07 19:18:19
25,324 次浏览
来源:教务处
编辑:陈蓦然

近日,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结果揭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教学团队荣获全国赛三等奖。

此前,在北京地区比赛阶段,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教学团队荣获市赛一等奖,外国语学院《高级英语写作》教学团队荣获市赛三等奖。

新闻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

主讲教师:周勇

团队成员:蔡雯、王润泽、李彪

关于这堂课究竟有何创新之处?

课程创新出发点

近年来,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受到强烈冲击,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视听产业也在新兴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加速发展,本课程面临的实践环境发生了巨变:一方面,社会文化整体向图像转向,视听传播成为信息交往、文化形塑、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传统上由广播电视机构主导的视听传播格局被打破,专业媒体、互联网平台、公众多元主体纷纷参与竞争;同时,新媒介技术全面介入视听领域,视听传播正在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和核心阵地。

课程目标

立足全媒体人才培养需求,聚焦新媒体环境下“视听传播”专业能力与媒介素养的训练,全面融入家国情怀和职业荣誉感的浸润,以培养能够胜任党和国家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要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这堂“创新”之课究竟怎么上?

在学校“三全育人”总体框架下,将专业训练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科研、党建等全链路打通,与本学科共同体、实践界联动,以“重返历史现场,走进田野课堂”为特色,开展大量现场教学、田野调查、国情实践调研活动,推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

现场教学

本课程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等课程、“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宣传史”等科研项目联合,通过“新闻学子走基层”社会调研、赴红色新闻事业旧址开展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在传承红色新闻文化的同时,将本课程采访拍摄等核心业务能力训练嵌入其中。

影像工作坊

学院设立了“明新影像工作坊”,由学院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由本科学生组建技术团队,完成人物专访、纪录片、专题片等面向媒体实际任务的定制化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田野课堂

学院组织了一系列深入社会一线的活动。例如学院从2021年起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口述史”系列调研项目,师生深入已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调研、拍摄,记录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这堂“创新”之课同学们究竟怎么看?

在上课之前,我原以为这门课只是教我们怎么“拍新闻”,但这门课实际上的充实和创新远超我的想象。通过课程学习,我了解了当今视听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掌握了视听内容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必备技能,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新视野——“视听传播”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理解其中的理念和方法论显得格外重要。

在课堂上,我学到了视听新闻制作的理论和技能;在课堂外,相应的实践活动让我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能力。去年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脱贫攻坚口述史”调研活动,在深入基层深入采访的过程中,我把课堂上“静态”的理论和方法投入到真实“动态”的实践之中,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堂“创新”之课学校给予了怎样的助力?

本课程是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的系列成果之一,“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是学校推出的发挥课程思政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汇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课程主讲人是该工作室的负责人。同时本课程还是学校“123金课”重点培育的课程之一,这些举措和资源都有效地保证了本课程的持续创新和不断改进。

外国语学院《高级英语写作》

主讲教师:刘启升

团队成员:田丽丽、刘力

关于这堂课究竟有何创新之处?

《高级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创新成果从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出发,运用学校智慧教学平台,将价值塑造、校本写作能力标准和校本线上线下写作教学资源结合,解决了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和信息技术三个层面的教学问题。

课程主要创新点

一是依托学校红色基因,提升写作教学的思政育人成效;二是依托校本写作能力标准,搭建完善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体系;三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该成果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创新和重构,提升了人大本科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推广了该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这堂“创新”之课课堂上又有哪些精彩瞬间?在讲解议论文时,主讲教师曾选择了一篇美国《华盛顿邮报》(2020年5月5日)对当时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的报道:Ignoring the facts to blame China will only make things worse。在这篇报道中,崔大使自豪地介绍了中国对世界疫情的贡献,义正词严地重申了中国的防疫立场,坚决地抨击了国外势力对中国的错误言论。主讲教师一边讲解本文的逻辑结构,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崔大使的爱国情怀。当讲到中国帮助美国抗疫时,主讲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崔大使引用的一个数据:“By April 29 (2020), China had provided, according to our customs figures, more than 4 billion masks to the United States, or roughly 14 for every American on average.”学生脸上顿时绽放出自豪舒心的微笑,从学生的微笑里分明可以看出他们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为了阐明说明文的一个难点“comparison and contrast”(比较和对比),主讲教师曾布置了一个写作话题:对比美国综超Costco和中国综超“永辉超市”。主讲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准备,查阅关于两个综超的相关资料,尤其要注意收集关于永辉超市的经营特点和在中国零售业的地位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形之中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术精神。有一个学生的作文给主讲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两个综超从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对比。在最后的结论中,他写了这么一句话:May “Yonghui” be as glorious as its Chinese name forever!(愿“永辉”像自己的中文名字一样永放光辉。)学生这样写,主讲教师相信,他不仅很好地领悟了“比较和对比”的写作方法,在不知不觉间也抒发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这堂“创新”之课同学们究竟怎么看?

刘老师的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整体上由表及里地把词汇、句式、结构等定作的每个方面都阐释很通透。写作课堂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形式有趣、干货多多!

老师会考虑到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课程讲授流利、清晰、轻松、幽默,不仅教我们英语知识,还经常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课程讲授不限于课内的知识,还会适当拓展,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启发性强。老师会在每次作业后仔细讲评,并提取出我们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这堂“创新”之课学校给予了怎样的助力?

学校高度重视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了政策、经费、软硬件设施等各种资源,助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创新。2016年学校支持外国语学院牵头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标准》,明确了全校本科生英语写作能力目标和要求。2017年学校支持成立英语写作中心,为全校本科生提供一对一写作辅导。2019年学校支持建设三门线上写作慕课课程,为全校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2020年学校大批智慧教室投入使用,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写作教学模式推广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2021年高级英语写作课程获批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2022年学校资助建设虚拟仿真智能写作项目,构建智能批改时代外语写作能力提升模式,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什么是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是《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中保留的唯一一项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高校教学改革风向标。本届大赛共有全国31个赛区1195所高校的18407名教师参加省赛,覆盖13个学科门类。市赛阶段,北京市地区共有266支教学团队参赛,共评出北京市级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32项,优秀奖85项。北京市赛区共选派出18支教学团队参加全国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教学团队代表北京市地区参赛。最终,本届全国赛共406门课程获奖,其中一等奖63门课程、二等奖142门课程、三等奖201门课程。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教学创新成果!看这两支人大教学团队率先示范

(责任编辑:杨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