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方街巷到百态田野,从菁菁校园到多元青年,从求知课堂走向广袤大地,带着真实问题回归学术探索。
在“创新杯”,多元赛道多学科交融,用好选题清单把握时代脉搏;在“千人百村”,聚焦基层问题,为新农村建设贡献青年智慧;在“案例中国”,开展深度调研,以解剖麻雀式的研究服务地方发展;在青年研究与高等教育治理专项赛,关注身边问题,助力青年工作与高校治理……
这里是人大学子“学在人大,行在中国”的故事。
“千百”小创专项赛——行走里收获,我们扎根中国大地
(小创千百专项赛调研地分布图)
首届小创千百专项赛中,人大学子走入处于转型期的村落,思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综合分析乡村家事纠纷中法官的庭审话语,我们感受情、法与现实的碰撞;开展深度访谈和案例调研,我们探讨土地依恋对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机制并开展对策研究……我们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热情体察基层民生,用知识解决切实问题。
案例中国——观察中思考,我们发现中国精神
(“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调研地分布图)
在“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中,两百余名师生走进基层一线,覆盖全国11个省级行政区的12个地级市,围绕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展开深度调研,探寻案例背后生动的人、故事与精神。
(“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获奖作品关键词)
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数字治理、基层融媒体、农产品电商,都是人大人在祖国大地的“大书本”里行思践悟的“大问题”;改革先锋、创业尖兵、扶贫榜样、实干能手,都是人大人在时代浪潮的“大课堂”中引领垂范的“大先生”。
“创新杯”常规赛道——前沿与多元,我们感应时代脉搏
(第24届“创新杯”特等奖、一等奖词云图)
(第24届“创新杯”获奖作品学院分布图)
第24届“创新杯”常规赛道议题多元、涉及学科领域丰富:人大人与时代同行,研究问题囊括虚拟偶像、盲盒营销、未成年up主等潮流前线;人大人与国家同向,学术视野聚焦北京冬奥、双减政策、防疫措施、土地储备融资等政策热点。
“创新杯”青年研究和高等教育治理专项赛——探索中发现,我们倾听青年呼声
(第24届“创新杯”青年研究专项赛研究主题分类汇总图)
首届青年研究专项赛中,人大学子对青年健康、网络社交、社会参与、亚文化等备受青年群体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从“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熬夜心理机制分析,到“欢迎向我匿名提问”背后的社交心态;从“为何单身”的恋爱回避现状探究,到“玲娜贝儿”与IP消费新趋势,我们以青年视角体察青年困境,倾听青年心声,提出青年建议,服务青年工作。
(第24届“创新杯”高等教育治理专项赛研究议题分布图)
首届高等教育治理专项赛中,人大学子聚焦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实践、新问题,寻访部处和教师,倾听师生的真实呼声,应用跨学科知识,对教学质量与教务管理,交叉学科、大类招生与书院制改革等身边问题展开探讨,以科学严谨、充满关怀的方式积极参与校园治理。
从校园到基层,从社会实践到学术科研,人大学子秉承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用所学所写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更迭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情怀。永远有这样一群人大青年,他们笃实、坚毅、博闻、真挚、热烈,他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各类学术实践优秀项目的团队成员,倾听他们的实践故事,了解他们的学术新知。
1.“邂逅一座村庄的蝶变,把宏大命题变成咫尺实例”
社会与人口学院2019级本科生朱小涵及其团队与正处于转型期的东岳村有了一次奇妙的邂逅。其作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理论下脱贫村发展战略的选择——以河南省光山县东岳村为例》注重选题的代表性,广泛遴选村庄案例。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综合利用问卷、访谈、SWOT-AHP分析,为同类型村庄选择发展战略和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方向性的普适性建议,最终产出了优秀的学术作品,向地方政府提交了相关成果。他们见证万亩花海从蓝图变为现实,把乡村振兴的宏大命题变成近在咫尺的实例。
(实践团队在调研地的合影)
(团队与村支书访谈记录)
始于热爱,成于奋斗,他们带着问题去实践,用一举一动生动诠释着人大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担当。
2.“聚焦环境治理的关键一环,在前沿问题的空白补充‘最优解’”
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生曲嘉怡及其队友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其作品《信用担保网络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政府补贴门槛效应的研究》基于财政金融学院的竞赛选题指南,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大背景,立足专业视角,着眼社会前沿。她们综合课堂内外知识,在浏览大量文献中提炼议题逻辑,在反复调试中构建创新模型,深入分析了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益的影响路径。她们是人大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中的优秀代表,在感应时代脉搏中探求新的“最优解”,擎创新之火,答时代之问。
3.“对一切选择和复杂性保持开放,在深度的案例观察中求知爱人”
在2021年“案例中国”项目中,2019级经济学院本科生江瑾贤和他的团队走入四川省泸县及其下辖的8个村庄,在20余名村干部和50余位村民中开展深度访谈调研和案例研究,从上百页的时间材料中总结出泸县在宅基地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基层智慧,对作为深化农村改革重要环节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做了研究。
(调研组成员与狮子村内纺织厂女工访谈)
(图为调研团队部分成员与玉蟾村村民交流访谈)
2019级经济学院本科生李星烨、2019级环境学院本科生王博文与其团队基于湄潭县耕田公司进行案例探讨,应用所学,归纳了推动茶产业高品质发展的“公司+村集体”模式,为改进传统小农的生产组织效率、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现实助力。
(团队合影)
(团队成员在茶园调研)
他们都在案例观察中获得了全面的学术锻炼,把一个问题中“具体鲜活的人”“多维复杂的理”吃透弄懂,见证中国精神、涵养思维深度、提供“人大方案”。
4.“在身边发现学理与情绪的‘双向互动’,让青年的心声成为学术创新的先声”
2020级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生马睿思和她的团队参加了2021年“创新杯”青年研究专项赛。其作品《“日出不作”与“日落不息”之间——时间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熬夜机制的质性研究》以“大学生熬夜问题”为核心,将熟悉议题陌生化,从时间社会学视角切入,采用扎根理论和最大差异法进行访谈研究,侧写了大学生学习生活、融入社会的真实图景。
2019级文学院本科生王言、谢馨与2020级法学院本科生蒋李所作《制度设计与选择张力:大类培养下人文专业分流问题研究》一文荣获第十二届“创新杯”高等教育专项赛的特等奖。该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人文专业分流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本科生的个体视角与切身体验出发,对书院制度设计与学生专业选择进行过程性分析,尝试理解内部张力,探讨人文学科交叉融合办学的长效机制。
这些研究充分倾听了青年大学生的诉求与感受,又在超越情绪的层面上让制度设计、社会变迁、学术理论和青年成长相向而行、相互碰撞,解释和解决自己的困惑。
我们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我们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更用实干与奋斗书写令人民满意的青春之歌;我们用内心去感应时代,怀揣热爱,奔赴山海。论文的结尾不是终点,人大青年的实践故事仍在续写。
(责任编辑:张楚怡)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