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菊生大讲堂系列讲座的第六期也是在我校的第二期——“礼乐之理:几位清遗民的学术遗产”在公共教学楼1205教室举办。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副教授。众多历史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讲座。
这次讲座由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团委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讲座中,吴飞副教授主要围绕着清代遗民展开,首先描述了现代中国的思想资源。他表示在现代语境下清理和继承中国的思想传统是极为必要的,清亡之后,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值得被重新挖掘。为了进一步讲解“清遗民”,吴飞教授首先解释了这个陌生的词汇,这个词代表着一群忠于清朝的人,他们习惯用清朝的纪年法,就像陶渊明身在南宋而心却在晋朝一样。
接着,吴飞副教授讲述了鲁迅与清遗民之间的关系,在鲁迅的作品中,清遗民的痕迹依稀可见。
然后,他重点介绍了几位清遗民的代表人物——张锡恭、钱同寿、曹元忠和曹元弼。从南菁书院的建立到清政府预备立宪时宪政、法律和礼学三馆的设立,礼学传统不断被继承与发展。清朝时,四位礼学研究者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学识,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上述四人均回到家乡,成为遗民。而他们,还有着守先待后的希望。吴飞副教授讲到了守先待后的遗憾并提出了一个历史课题:接着清人讲。他强调现代中国的学脉不可忽视清遗民的遗产,更不可抛弃大清三百年的积淀。
最后,吴飞副教授用一首张闻远的诗作为本场讲座的终结。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