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赓续红色血脉 培养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中国经济学源流与发展高端论坛举行
2022-10-04 17:02:08
1,922 次浏览
来源:经济学院
编辑:杨 钰晴

9月28日,“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中国经济学源流与发展高端论坛在线上举行。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学源流与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经济史学科、经济思想史学科在中国的源流与发展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杜鹏,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林岗,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中国经济史评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明孔,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程霖,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一级教授杨瑞龙,教授方福前、贾根良和雷达参加会议并围绕大会主题发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主持。

杜鹏表示,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需要,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需要。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举行中国经济学源流与发展高端论坛,正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经济学科的率先垂范和创新实践,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必将焕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学建设的新气象。

杜鹏强调,既要回顾过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中找寻中国经济学的“源”来自哪里,也要展望未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探索中国经济学的“流”向往何处。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杨瑞龙表示,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正是以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为研究对象,发现、提炼、总结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探索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背后的理论逻辑。作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阵地,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经济学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始终奋进在新时代前列,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上作出了持续努力。实现中国经济学的创新,要创造直面现实的问题导向研究方法,推进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坚持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与时代化,推进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洪银兴表示,以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卫兴华教授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学风,从不沦为业余,而是执着追求真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不可磨灭,以卫兴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重大建树,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生产力要素的突破和重视、马克思财富论的研究、社会主义统一生产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共同富裕理论等方面。

林岗表示,在“源”上,从孙中山、李大钊到王亚南、郭大力等,中国人一直持续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流”上,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以贯之、承前启后。85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要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方福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形成了四种态度,中国学者在经济研究中运用西方经济学有五种不同的模式。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学科具有研究优势,从高鸿业先生至今,都强调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比较研究。西方经济效益改革和完善了中国经济学的教学结构和课程体系,引进了新理论新方法,深化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同时,西方经济学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对待西方经济学,要充分认识到,西方经济学不是产生于中国土壤,不是为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而形成的,西方经济学是分析市场经济一般的经济学范式,也有其自身的许多问题。我们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为发展繁荣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服务。

苏剑表示,滞胀是现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需求管理政策不能同时应付“滞”和“胀”,顾此失彼,是西方经济学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中国,供给管理政策运用较多,一方面是政府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作为政策传导的环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三维的宏观调控框架,包括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市场环境管理。这个宏观调控体系一方面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另一方面是基于中国宏观调控的实践。西方经济学可以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解决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作出政策建议。

佟家栋表示,在起源上,世界经济学最早是由哈姆斯在《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书中提出的。在源流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学的发展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次沿着列宁帝国主义论等观点,再次在反思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探索,并论证其优越性。从世界经济理论研究来讲,主要是当代的资本主义专题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研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研究、通货膨胀的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研究等等。世界经济学的研究逐渐走向学科化,在国际经济学的基础上,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资本流动等等研究,逐步形成一个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世界经济的认识也在逐步提升,总结归纳世界各国、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建设基础已经形成。

雷达表示,中国世界经济学有两个源流,一个源流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第二个源流是苏联的世界经济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当时世界经济学者关于对世界认识的正确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他们对世界经济的判断,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是对技术的开放,而且以一种新身份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开放对世界最为重大的意义,是解决了国际供应中重大命题。一个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能够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当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贺耀敏表示,经济史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上的中国经济史学科,从民国时代至今,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才蓬勃发展起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即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用以指导经济史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要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立足中国大地进行理论创新;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还要善于借鉴西方经济学有价值的成果;要打通经济学跟二级学科的学术联系,通过经济学及各学科学术交叉和学术融合,从整体上来推进学科布局和研究深化;要加强经济史学术史的研究;要发扬经济学院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魏明孔表示,中国经济史学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主要还是从西方引进来理念或研究方法开始,其本身是多元的。中国经济史源远流长、独一无二,要从《史记》《食货志》开始。中国史书中有关经济史的记载汗牛充栋,经济史的论述连绵不断,有一定的史料支撑。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出现两个高潮,第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第二个是从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在全国高校设立经济史课程,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史学科,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程霖表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探索的历史,每一次探索的高潮的出现,都能看见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人的身影和声音。每一次经济学理论的重构都离不开对历史上经济学说思想的回顾和吸收。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也离不开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撑。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兴起于近代的大变革时代,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产生的经济观点、理论,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它以经世济国为己任,强调学以致用,从根本上讲它是为了思考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践探索提供借鉴作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分为四个时期,即典籍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拓展时期。未来,我们要全面总结中国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为中国经济学构建提供理论要素,面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经济思想。

贾根良表示,外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中国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从初步引进、多元化发展、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作为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桥梁、到被边缘化和西方非正统经济学的桥梁等五个阶段。外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中国发挥了三种主要的功能,第一是引进新思想的桥梁,第二是为探求国家富强之道提供借鉴,第三是服务于当时学科建设的工具。我们要发挥经济思想史学科和深入研究西方非正统经济学前沿的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借鉴并作出独特的贡献,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政策。

刘守英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表示整个经济学是成体系的,每个学科从创始到走到今天,有其独特性、历史性和时代背景,也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学的体系的发展,要注重历史渊源和在历史发展中的合理性。未来经济学科的发展,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每个学科的历史,要总结每个学科的合理性及其创新。中国经济学科的创新,是基于实践性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际上是来自于实践和时代的需要。

(责任编辑:邵文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