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高端论坛之“中国红色法学教育传统与当代法治人才培养”分论坛举行。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湘潭大学、延安大学等学校的领导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会议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回溯中国共产党培养政法人才的红色传统,总结开展法学教育的历史经验,结合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共同研讨如何进一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焕芳教授主持。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李如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致辞。杜焕芳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就高端论坛召开的背景做了介绍。
李如林代表中国法学会致辞。李如林向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表示祝贺。李如林表示,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办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之际探讨如何弘扬光荣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如何赓续红色法学教育传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李如林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法学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大力弘扬红色法学教育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事业繁荣发展;要坚持面向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王轶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辞。王轶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光荣的发展历程,高度评价了此次论坛召开的重大意义。王轶指出,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法治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迫切,法学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挖掘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源泉,探讨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以此次论坛,助力各兄弟高校的深度交流合作,共享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探讨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路径,为中国的法学教育、法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个专家报告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程雷主持。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及教授王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及教授黄文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及教授韩轶,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米良,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郭德忠作主题发言。
王健围绕“从朝阳大学到人民大学”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的办学历史。王健认为,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有机结合起来,讲好中国的法治故事,提升中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在国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的必由之路。
黄文艺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法学学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优良传统,在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上做出人大贡献。黄文艺解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的五个红色教育传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服务人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践行人民教育家精神。黄文艺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愿同兄弟院校一道,共同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的新路。
韩轶在发言中表示,加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在提升学生法律知识水平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法律人格的养成和法律信仰的塑造。就如何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韩轶提出三点看法,即改变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教育的倾向,强调以德树人;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并重;注重教师队伍师德工作,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米良作“以培养拥有红色基因的法治人才,建设法治中国”主题发言。米良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都具有红色基因,都是中国共产党亲自创办的大学,要把这一光荣传统、红色基因传承好。米良分享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依托101种语言优势,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郭德忠以“扎根中国大地、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题作分享。郭德忠回顾了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郭德忠对如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的思政教育;如何面向国家需求,加强国际法一级学科建设发表了看法。
第二个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龑主持。湘潭大学立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云霖,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晓林,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玉梅,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宋晨翔作主题发言。
李云霖表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是大学扎根中国大地的要求。李云霖介绍了湘潭大学扎根伟人故里、弘扬优良传统,积极发展党内法规学科,培养“纪法双修”的法治人才,积极推进党内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法学一级学科学中独立设置党内法规二级学科的人才培养实践。
刘晓林以“红色法学教育的基因与使命”为题作了分享。刘晓林梳理了吉林大学法学学科的红色历史,表示吉林大学法学学科在历史上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力支持。刘晓林认为,红色法学教育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法学教育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最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
李玉梅以“传承中国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为主题,梳理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红色历史。李玉梅表示,“入主流,办特色”是中国农业大学法学学科的教育定位,中国农业大学法学学科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农村法治教育与研究、建设全国范围内的实践基地,体现农业大学的红色教育特色。
宋晨翔以“延安时期的红色法学教育”为主题作分享。宋晨翔从专业性的法学教育、业余性的法学教育、普及性的法学教育三个方面对延安时期的红色法学教育进行了介绍。宋晨翔表示,延安时期红色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法学教育基本使命。
最后,张龑作总结发言。张龑对与会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见解表示赞同,期待各兄弟高校能够加强交流,共同为传承红色法学教育传统,探索新时代德才兼备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路径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霍星宇)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