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外国语学院分论坛“人大外语教育85年:回顾与展望”召开。本次论坛的举办契合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对外国语学院85年的教育历程进行回顾与展望,并就外语学科相关话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阎芳、院长陈方参加论坛并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英语学院教授金莉,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宗琥参加论坛并围绕外语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主题分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各系部主任参加并参与论坛讨论,学院各系部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以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参加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陈方主持。
杜鹏首先致辞。他回顾了人大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并指出,从陕北公学开始,人大外语教育已经走过了85年的风雨,这是一段艰辛而又值得书写的历史。杜鹏表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人大外语教育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凝聚外语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杜鹏对人大外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外国语学院能够以此次论坛召开为契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外国语言学科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声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为创建世界一流外国语学科做出贡献。
阎芳表示,85年前陕北公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为中国人民大学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永恒不变的红色基因。外国语学院经历了多次拆分和重组,走到了现在,这是每一位人大外语人需要牢记的历史。她强调,当前正值人大建校85周年之际,外国语学院一定要以此为契机,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外国语学院培养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的使命,书写人大外国语学院更璀璨的未来。阎芳表示,在外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外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外语教育发展的进程有推动作用,同时强调了培养外语青年教师骨干和增强外语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最后,阎芳对特邀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他们的主题分享充满期待。
陈方以“人大外语教育85年:回顾与展望”为题进行分享。陈方强调人大外语教育的发展需要理顺几对关系:一是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外语学科内涵的相互关系。要积极思考新文科背景下的交叉学科、复合学科建设,思考如何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如何立足中国,融通中外文化。二是专业外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之间的平衡与互动关系,师资有序流动、相互借力是二者携手并进的前提条件。三是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既要抓牢一级学科五大方向的均衡发展,也要夯实二级学科支点。四是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外语学科,学生培养的定位问题。我们需要思考是纯粹培养语言人才,还是培养交叉复合人才。五是外语学科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校以及国家的战略需求之间的关系。国家构建中国外语知识体系的要求和高校外语教师实际能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金莉以“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的方向、路径与产出”为主题进行分享。金莉表示,在外语教育中,高校外语教师的培养很重要,尤其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金莉强调了高校外语教师做科研的重要性。高校外语教师不仅要站稳讲台,还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浓厚的学术好奇心。高校外语教师做科研时既要基于自身科研兴趣,走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更要对学科方向有自己的定位,响应高校和国家的要求。金莉表示,高校外语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科领域,其次要多参加学术会议,拓展学术眼界,还要积极申报项目,及时调整方向和思考论证。金莉强调,我们要响应国家构建中国外语知识体系的要求,将国家的理论需求与个人的学术兴趣相结合,鼓舞青年教师开拓视野。
苗兴伟以“新时代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为题进行分享。苗兴伟首先对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增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表示祝贺,表示这将带动更多高校教师从事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同时也将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苗兴伟表示,要做到学科的守正,一是要把握学科内涵,夯实学科基础;二是要强调对语言的本体,特别是语言的系统、结构和意义进行研究;三是要建立在语言描写基础上的阐释和理论创新。苗兴伟同时强调,要实现学科创新,一是要强调学科交叉,将语言学与不同语言运用领域研究进行融合;二是要加强对系统、结构、意义、功能等语言本体的研究;三是要突出语言对比研究,尤其是要夯实汉语研究。苗兴伟最后表示,在新文科背景下,语言学者应具有强烈的学术担当和社会担当,在开展语言学研究时,不仅要坚守初心,更要致力创新,肩负起建构中国特色语言学理论的使命。
王宗琥以“以文化为导向的外语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理念与实践”为题进行分享。王宗琥表示,以文化为导向构建外语学科体系,主要有三大理念。一是现代大学体系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外语学科所承载的人类文化的普世性人文价值就是最好的育人载体。二是外语学科要实现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跨文化交际性的转变,培养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三是外语学科要顺应新时代国家外交战略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王宗琥最后总结,以文化为导向构建外语学科体系,主要有五大举措。一是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二是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教学改革。三是积极探索开发文化类教材资源。四是打造“中国-外国文化系列讲座”品牌。五是探索融合贯通的专业学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论坛讨论环节,外国语学院多位系部主任先后进行发言。英语系主任陈世丹表示,以上三个主题分享具有极大的思想性和启发性。陈世丹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应继续坚持人文学科发展方向,着力培养知识范围广、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精英外语人才。日语系主任李铭敬对苗兴伟提出的观点表示十分认同,表示年轻人应构建体系化的知识储备,以守正为基础,从专业出发,寻求创新与突破。MTI中心主任朱源结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表示,外语学科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大力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创新能力突出,能够引领社会风尚的博雅之士。俄语系主任黄晓敏结合近期教学实际情况,认为俄语专业应坚持学科性、专业性,要增强学科自信,大力培养学生做有文化、有见解、有思想的俄语人。德语系主任张意认为,王宗琥的主题分享为非通用语种学科提出了一种极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征,为非通用语种年轻教师带来了独具一格的教学思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论坛最后,陈方作总结发言,表示本次论坛交流充分、收获颇丰,是对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的最好献礼。
(责任编辑:张楚怡)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