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校庆分论坛举办
2022-10-05 10:53:02
1,772 次浏览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
编辑:霍 星宇

10月3日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了以“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为主题的校庆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台湾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学术对话。

林尚立首先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并向各位学界同仁对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科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林尚立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反映了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已经达到新的高度、进入新的境界。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这一课题既非常宏大,又恰逢其时;对中国政治学学者而言,担当这一课题既生逢其时,又责任重大。

林尚立结合自己对政治学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建构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五大基础条件:一是自主自信的精神力量,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最基本的精神基础;二是深厚的文明根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政治文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中国人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和厚实的基础;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汇聚交融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四是宏远的价值关怀,以天下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代表的宏大而长远的价值关怀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站在什么高度、基于什么战略思考问题产生深刻影响;五是成功的发展实践,今日中国先进的政治实践解决的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成功的实践孕育着成功的知识。这五大因素决定了中国有能力也有可能建构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林尚立认为,要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就要在上述五个方面继续深化和拓展。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政治学者,我们理应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价值、新知识、新理论和新范式。

分论坛一以“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学”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嘉树主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浦劬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构政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为题,回顾了中国政治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和贡献,并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中国政治学者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贯彻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现代化的方针和原则,着力思想性、原创性、科学性的发展,阐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积极自觉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不断地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将中国经验上升为论述世界的一般性理论,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贡献思想和知识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政治学研究》主编张树华以“解码中国之治,构建中国之学——兼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知识体系”为题,深入分析了当前学界在科研队伍、学术布局、科研规划、学术管理、文风、学风等方面存在的众多问题,提出导致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症结是缺少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学术治理体系。他建议,要加强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学术治理理念,以系统性的思维促进学术治理,立足长远,共同努力,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座教授朱云汉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学者刻不容缓的任务。完成这一学术任务的重要切入点在于,一方面发挥中国学者文化基因中传承的全局性、战略性、辩证性、整合性和批判性思维方式,透过现象表层,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的深层结构和本质;另一方面致力于融会贯通的理论建构和整合性的知识建构,贯穿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全球政治经济学这两个重要的知识范畴,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征、动态和可能的机遇有完整的掌握。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杨雪冬的发言题目是“从中美政治学的两个百年来看知识自主性的形成”。他表示,美国政治学的兴起时间虽略早于中国政治学,但二者的发展基本同步。在学术取向、研究议程、学术资源和话语体系等方面,中美两国政治学的发展既遵循着相同的规律性,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美国政治学以学术取向去欧陆化、研究议程去历史学化、学术资源外向化为特征,而中国政治学在研究议程上思考中国的政治问题,通过关注中国政治现实、承担国家使命、阐释官方话语形成自己的合法性,在学术资源上采取内向的发展路径。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一方面需要注重外向化的学术资源,把中国放在现代化进程中考察,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异同,另一方面要重视研究主体的自主性,让不同的研究主体有内在的动力。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阳的发言题目是“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国政治学意欲何为”。他认为,中国政治学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现代而非传统是中国政治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则是中国政治学知识构成的努力方向和理论建构的经验来源。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既需要正确理解“现代”和“现代中国”,又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明的特殊性,重视中国的问题意识、中国经验和中国传统,发展出描述、概括和解释古今中国政治现象的中国政治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务院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光斌以“政治理论的历史性”为题,探讨了政治学在理论体系、概念和方法论三个层次上的历史性。在理论体系层面,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政党中心主义都是对不同的现代化经验的总结;在概念层面,作为公共生活组织方式的民主在不同文明传统中具有不同含义,而我们熟悉的普适性民主概念则是冷战后西方学者对“民主”加以改造的结果;在方法论层面,阶级分析、旧制度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方法背后都具有现代化经验的历史性。从理论体系到概念、到方法论的历史性告诉我们,中国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是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土壤,从历史中发展理论是中国政治学最重要的出路。

分论坛二以“百年变局下的世界政治研究”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黄大慧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以“百年变局之下的世界政治研究”为题,探讨了构建中国自主的全球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关键路径。他结合布罗代尔的时代理论,表示当今世界受到长期、中期和短期问题叠加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经济制度变迁和大国权力格局变动等现象迭出,但尚未有成型的全球治理理论体系和框架能解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主张中国学者应致力于建立更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统筹各国权利和义务,推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会长李向阳在题为“国际问题研究中的世界政治学”的演讲发言中表示,世界政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新范式,其突破性的特点是注重引入历史研究。他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学者应在技术和资本之外,关注作为世界政治学基本研究单元的政治思潮。他随后以俄乌冲突和中韩关系二者为例,讲解分析了社会思潮对俄罗斯、德国和韩国等国家对外关系战略决策的影响。此外,他还探讨了政治思潮研究和科学的理论预测的联系。

复旦大学副校长、国务院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志敏表示,中国古代外交智慧、西方国际政治理论著作译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和实践及中国学者整合国外理论成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良好条件。但中国学界尚未构建出得到各界广泛承认的独立的理论体系,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中国的新国际地位不匹配,前瞻性的国际战略谋划研究较薄弱,国际学术交流对话及传播能力有待加强。他建议,中国学者应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推动系统化学术共同体建构,加强有组织的区域国别和全球治理学科建设,并着力提高科学预测和话语建构、对外传播能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务院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唐士其在演讲发言中探讨了认识和总结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对构建自主的国际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古人的政治思考成果丰富,甚至超越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但疏于系统整理和发掘,当前中国学者应实事求是地对待古人智慧。他还结合国家与社会问题和统治者品性两大研究议题,提示要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的特殊性。此外,他还以《尚书》《管子》和《盐铁论》中的观点为例,提出应客观看待并不同知识体系的相似性和相互并存的现实,审慎对待中国和西方政治知识的关系。

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王帆在结合当前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领域的热点议题,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对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政治知识体系的思考。他首先分析了乌克兰危机中战争混合化、冲突长期化和常态化的特点,并认为危机扩大将导致贫困普遍化、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和市场碎片化等负面趋势。他表示,俄乌冲突中凸显的相互依存武器化问题值得关注,世界经济中供应链断裂和债务风险升高,疫情后经济复苏前景受损。他认为,应重视核武器及核电站相关的安全风险。他还解析了当前集团对抗政治加剧的现象。最后他表示,中国应防范海外利益安全风险失控,辩证对待中美关系中的中长期艰巨的竞争性和阶段性合作机遇与合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志成以“百年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的几点关照和思考”为题发言。他首先解析了百年变局下国际关系研究值得关注的国际矛盾发展新动态,以及国际关系新实践和旧理论体系的矛盾。他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知识体系,要基于学术、学派和学科,立足国之大者、世之大势、学之大问;树立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统筹国际、国内和全球三个大局,紧扣理论学术重要、战略政策需要和社会发展必要的领域及问题,聚焦学科重点、战略热点和学术难点;锚定学术前瞻、前沿和前列,服务学论、理论和策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戴长征在演讲发言中阐释了继承和发扬世界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主题。他表示,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世界政治学,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和邓小平主张的“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都是对该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照。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学者也继承和发扬了世界政治学研究的相关传统。他认为,世界政治学应着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统筹国内和国际安全研究诸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常务理事宋伟在演讲中首先表示,世界政治研究关注到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两领域间的联系,提出用同一理论体系分析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世界政治理论的基本框架强调,科学技术革命、追求承认的斗争和资本力量的推动等根本性的因素驱动着世界政治发展的动力。他随后结合国际秩序演变的案例讲解了追求承认的斗争这一动力因素,提出主导国家倡导、学习和社会化及政治妥协三种机制共同推动帝国等级制秩序转向当前的自由国际秩序。

杨光斌对两个分论坛进行了总结。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出对知识体系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知识体系建设是世代工程,国内学界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任重道远。其次,杨光斌对兄弟院系、专业期刊和学者对人大国关学院、对历史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的支持表示感谢。最后,杨光斌对线上线下所有参会的校内外学者和参与会议组织工作的师生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张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