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岗位削减的需求,尽可能减少其不利影响与冲击,将是每位毕业生难以躲避的考验。在过去金融危机发生、蔓延、深化的五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经济上都有所冲击,其中尤以就业受到的影响最大。然而,实践证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领域毕业生能够从容面对,实现了就业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理想愿望,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之所以在就业方面能战胜金融危机的这场硬仗,这与财政金融学院在毕业生就业领域不断出新招、实招,进行探索创新,及时推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策略是分不开的。正如今年4月,在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分管就业工作的黄文彬副书记总结提出了学院毕业生就业领域的“三个没有变”、“三个正在变”和“三个不能变”。
“三个没有变”:逆市前行,彰显优势
就业领域“双高”的基本面没有变
高就业落实率、高质量就业,被称为就业领域的“双高”,也是衡量就业水平的常用指标。用“双高”来评价财政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水平并不过分,学院也始终用“双高”作为评估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来开展各项工作。
从“保数量”到“提质量”。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学院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逐年提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出国留学、国内继续深造读研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实际参加就业的毕业生签约率高。以2011届本科生为例,选择在金融机构和国内企业就业的分别占34.7%和47.2%,外企和公务员事业单位约各占10%;从就业地区来看,选择留京工作的占79%。
在保持很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逐年提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出国留学、国内继续深造读研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实际参加就业的毕业生签约率高,每年都会有一大批毕业生到中国金融体系“一部一行三会”中入职,也有足够数量的选择到各类金融机构、国家重点行业与大型国企,以及一些著名外资投行和银行工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四年中,一些海外金融工作者回国创业发展的现象已成为一种潮流,而财政金融学院却每年总有5名左右毕业生获得到欧美、香港等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就职的机会,且人数正呈现增长的趋势。
所以,只要有具备足够能力,就业市场中可逆势而动,哪怕是在就业市场最为疲弱时期,也能确保依然强劲的需求,不受金融危机的波及,这就是财金优势和魅力所在。
毕业生和家长的高期望值没有变
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每年都有约70%的本科毕业生考取(含免试推荐)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欧美的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都有财金学子的身影与足迹。
今年4月21日上午,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校园开放日暨本科招生咨询会。在明德广场财政金融学院的招生咨询展台前,100多份印有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表,被考生及家长在不到半小时便哄抢而光,不少没拿到的家长不得不掏出手机拍下统计表上的内容。
一张小小的就业统计表,为何赢得如此青睐?原因不外乎这张表是财政金融学院名片上最有份量、最为闪光的东西,也是考生及家长最看重、最在乎的东西。一位前来咨询的北京考生家长说:“学生出路好才真算得上是好教育,别的都不管用”,也许这正是每名考生和家长们对高等教育最简单而朴实的理解与期许。单纯从2007-2011年高考录取分数来看,据不完全统计,财政金融学院所招生的本科专业,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近30个省区市录取线基本上要比北大、清华最低线高,有的年份甚至超过10分之多,偶尔也能招收到省的状元。报考火爆,就业无忧,这也是家长对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评价和写照。
2012年4月8日学院首次组织经济金融类夏令营保研经验交流会
毕业生就业总体特点与优势没有变
长期以来,学院在就业领域的总体特点与优势基本没有变。比如,硕士生成为就业主力军;男生、本科毕业生在本校毕业学生中就业优势明显;毕业生绝大多数前往银行、企业等部门就职。这些情况在近十年中基本没有改变。
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结构相对略有变化。据统计表明,前往银行等金融机构就职的人数有所增多;前往证券基金公司任职的相对2009年前要少一些,但从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分析来看,又有回暖趋势。截至4月16日,2011届毕业生签约、升学、出国的统计结果都要明显好于往届,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落实率高出9.8个百分点,就业层次有所提升。
调查表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校求学期间,后端的就业压力正部分地转为前端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业的重要性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发现学生普遍觉得,就业质量高的前提是自身综合素质要过硬,只有通过课堂学习、实践锻炼才能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记得以2007年山西省文科状元身份,被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录取的赵永胜同学曾经谈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满意就业。”
“就业和学业不是一码事,当然也不是两个完全孤立的问题,但我很不赞成‘把学习成绩与就业之间进行挂钩’这种观点,因为经验与事实都证明,学习成绩与就业能力并不成正比,且关联度并不是很大。”黄文彬副书记在与2012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交流时再次强调,“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特别是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水平会更进一步激发潜能、增强活力,其总体特点和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
“三个正在变”:化危为机,稳中求进
财金类毕业生就业的大小环境正在变
坦率的说,单纯从就业角度来看,目前财金类毕业生就业的大小环境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和往年相比,其不利因素有所增加。
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而就业需求增加十分有限,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外地生源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抬高门槛、有限制条件更高,中央国家机关限制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新政已开始实施,等等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另一方面,从财政学、金融学两大优势学科、专业面临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不排除都会对我们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兄弟高校财金领域学科异军突起的情况,我们也密切关注到这一变化。
毕业生规模、类别和结构、就业工作观念正在变
与过去相比,学院每一届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多,特别是金融专业的本科生增幅,是十多年前的数倍。除了学院毕业生规模加大的压力外,毕业生的类别也有所增多,特别是新增的二学位和三个专业硕士学位,这些新增毕业生所带来就业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这些主要以就业为导向的生源结构性增多,对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更是一种挑战。
一直以来,学院学生对自身发展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有部分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不愿下基层、“有业不就”等现象。因此,如何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和发展,学院应需要继续深下功夫,帮助毕业生领会中央号召大学生深入基层锤炼的深刻含义。
毕业生的心态和就业工作思路正在变
针对毕业生去向,学院对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选择等进行全程指导,力争为同学们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从2009-2011年,学院逐步深入对学生简历的指导工作,帮助每一位同学设计出最受就业单位青睐的简历。
2009年11月,学院首次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顾问团。邀请来自各金融机构、知名企业的校内外学生就业工作专家,为学生提供全面、专业的就业指导。其中包括定期或不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开拓就业市场等一些“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交流活动。受聘为学院就业指导顾问的嘉宾,将会给学院学生们提供宝贵的工作建议和实战经验。
总结近几年工作实践,得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要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长效机制,坚持把学生就业作为重点,并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二是坚持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把学生管理与教育活动的传统优势相结合,在就业工作理念创新与改革中实现效果最大化;三是要统筹社会资源,力争校友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四是要高度重视,通力协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三个不能变”:传承气脉,勇于创新
坚定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地位和作用不能变
陈雨露校长在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学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世界一流大学,都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如果学生就业质量不是一流的,那么这所学校的战略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机制、专业结构设置等也都不会是一流的。” 高水准的学生就业工作应该成为体现世界一流办学水平的显著标志。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几乎成为每次学院党政联席会的议题。院长、书记不仅亲自过问,而且学院班子成员带头抓。“每天睁眼三件事:教学、科研和就业”,已成为郭庆旺院长的口头禅。王宏伟书记认为,“说到就业,在很多场合,我和同事们都常常习惯用‘伺候’一词,伺候好学生,是我们的天职。”当然,伺候并不是一味迎合、迁就,而是宽严并济的。比方说就业违约,就要毫不动摇地执行学校相关政策,不可通融。
为就业工作让路,带着感情、责任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学院注重紧密围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提升就业质量的工作目标,从强化就业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就业体系、拓展就业市场、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入手,力抓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构建学校、学院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方面面来综合考虑和解决就业问题,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相应投入与充分保障,在洽谈场地、个性服务、指导咨询等方面相对倾斜。
强化就业领域的“财金口碑”和“财金特质”不能变
毕业生就业质量对大学办学有着深刻影响,反过来对生源质量也有深刻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可以成为一种市场信息,也影响着大学的办学。从2012届毕业生开始,学院以班级为单位,在毕业年级中开始实施班级就业人才培养报告制度。把考核评比结果逐步纳入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就业工作在考核评优重要指标的份量,逐步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学生管理、就业的联动机制。
陈雨露校长上任伊始提出,人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要在社会上形成“人大口碑”,要让人大学子充分展现出“人大风采”。一般来说,学院的大多数教学、管理、教育、服务方面的各项工作,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在就业领域拥有与打造财金特质。人民大学老校长黄达在今年211工程学院评估会也谈到:“学院的发展方向,讨论财金问题在思路上要高人一点,要有与众不同,不管是在学生学业上,还是毕业生就业上都是如此”。这就是“财金口碑”、“财金特质”。
就业领域的财金口碑,不仅是学院就业工作人员来努力实现的目标,也是一代代财金人所期待的理想。学院不仅注重财金学子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十分注重每位学生的情商与品质的培育,彰显就业能力,主张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培养,让学生在校内外各种文体活动中成长,体验与享受成功和喜悦。
开动脑筋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能变
就业以市场为导向,能力是通行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创新潜能是用人单位在笔试、面试中最为看重的,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深刻体会。”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丁大鹏老师说到,“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围绕着这两项技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培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就是一流的,这样的话,不管未来经济如何发展,毕业生都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就可以培养出能够应对就业市场考验的优秀毕业生。”
为提高学生就业力和强化就业方面“财金口碑”、“财金特质”,今年学院专门组织设计了“财金职前站Next Exit—Dream Job ”系列活动,包括讲座、研讨会、简历修改、模拟面试、一对一辅导、求职择业经验分享交流会等,专门针对财政、金融两大专业量身定做的,由学生、教师、企业高管及人力等共同参与,按照“对路”、“解渴”、“管用”的原则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专题性”、“针对性”、“实战性”三大特点,完全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有效帮助和悉心服务。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职业竞争意识及自信心,全方位提高财金学子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让同学们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更为明晰地规划,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财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关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