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收到了好消息!
2022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学校“延河先锋”青年志愿服务队荣获2022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历经六十余年传承,我们站在了新征程上。
时代洪流中,人大学子继续高歌猛进,冬奥、助残、支教……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人大志愿者接续前行。
学雷锋就是……?
人大志愿者这样说——
TA说:
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2级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
任若帆
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尽己所能,为患者们点亮生命的灯火。得知与一名危重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他坚定捐赠决心。近一周的捐献前准备,4个多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他用血液搭起生命之桥,为延续他人宝贵的生命增添一份力量。他说:“生命里确实该有一些难忘的经历,而捐献造血干细胞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涓滴之水汇成海洋
颗颗爱心终成希望
2020年以来,近1000名人大青年志愿者参与“生命之桥”成分献血活动、“生命之光”无偿献血、“生命之翼”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等活动,给素未谋面的受捐者送去生的希望,用自己的爱心去传递感动。奉献点燃希望,生命助力不息。
TA说: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赛会志愿者
2021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建蓬
墙内是运动员的冰雪激情和观众的震耳呼声,而墙外的我们在志愿岗位上坚守着。他见过首体的日出与初雪,也曾披星戴月回到泰山饭店驻地。背靠白墙“听”夺冠,自豪之心从未减。这是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赛会志愿者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每一颗螺丝钉都不能少,每一片雪花都不能缺。微火虽微,永恒绵长,生生不息。
2022年,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场、主媒体中心、张家口赛区、开幕式演职人员、赛时实习生等6个人大志愿团队的909位师生投身到冬奥服务保障工作中,总计志愿服务超24万小时。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用专业知识保障赛事进行,在国际交流舞台上展现着中国青年的形象。
TA说:
社区老人手机教学志愿者
2021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本科生
王洋洋
青丝映白发,我知道这一刻的陪伴是值得的。老人颤颤巍巍,生疏拿出手机,她俯身询问讲解。时光流转,四目相对之际,年老与年轻的生命在这一刻交汇。“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请让我来帮您弥合,好吗?”
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志愿者传递爱,收获爱,与爱同行。
自2022年以来,人大志愿者完成了百余节手机教学课程,为200余位老年大学学员提供了服务,制作手机教学视频超300余个,涵盖了出行、就医、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重阳节前后,志愿者走进人大周边社区,为老人送去节日祝福,共有116名志愿者写下204封重阳祝福信件。数百位志愿者的参与,累计千余小时的志愿时数,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为社会敬老事业贡献力量。
(志愿者在重阳节为社区老人送上祝福)
TA说:
爱心课堂志愿者
2021级文学院本科生
毕银斐
我愿成为你的眼睛、耳朵,带着人间的繁华热闹,闯入你的生命中。
一次是初见,她是志愿者,走进这个温暖的家。小心翼翼,和刚做完骨髓穿刺的你玩游戏;一次是重逢,她组织志愿者一起带来精心准备的魔术节目,临走时看见小小的你眼睛弯弯,向她比了个心,刹那间,她热泪盈眶,“我那时多想去拥抱他,但又害怕我离太近会伤害他。”
人大青年志愿者始终关注社会的特殊群体:不良于行者、视障听障者、孤独抑郁者……爱心课堂项目中,人大志愿者们为病房里的孩子们准备趣味课堂,累计200小时的努力,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新阳光病房学校在北京、河南、重庆等7个地区的8所医院开展,100多位志愿者贡献1500余小时,以多样的课程形式传递丰富的知识,用耐心与温和带给远离正常校园生活的他们珍贵的陪伴。
(志愿者面向特殊儿童的趣味课堂)
(志愿者为病房学校的孩子准备线上课)
TA说:
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
2022级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天阳
离学生有多近,就和他们的心有多亲,是我支教以来最深刻的体会。
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点亮一盏灯。她是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高三学业紧张,她主动跟班,与学生一起学习。她想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也不是注定平凡。”
身体力行,用实际的行动拉近同当地人民的距离。将心比心,真正走进支教地孩子的心里。
为乡村教育贡献青年力量
以课堂赓续红色血脉
24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定点对接云南兰坪、四川荣县、四川江安、新疆塔城、河北雄安等地区,用实际行动走好新一代青年的“长征路”。不止是支教团,人大志愿者将支教作为日常。线上线下、城市乡村,2022年,近2000名志愿者走进华奥小学农民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农民工子弟学校、四川荣县玉章中学、湖南新邵县新航中学等10余所学校,为750余名农民工子弟、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服务,累计超过10000小时。
TA说:
延河讲师团讲师志愿者
202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徐鸣威
精心准备,尽心做好每次宣讲,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最大的快乐。
“大家好,我是来自延河讲师团的讲师徐鸣威。”一页页讲稿与PPT,一次次登台宣讲。他以青年之声,努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他说,能为讲好党旗下的思政课、助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贡献力量,是他的光荣和使命!
宣时代旋律
发青年之声
全校各学院各专业的300余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延河讲师团,以志愿宣讲的形式,结合专业背景和理论知识,挖掘深层逻辑,反映深刻道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范例。他们走进山东、广西、内蒙古等十余个省份的百余所中小学和市县基层单位开展理论宣讲,累计覆盖师生群众达180万人次。
TA说:
研究生入学考试志愿者
2022级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汪元
两个凌晨五点,看到了无数在口罩下坚强追梦的身影。祝愿所有考生都拥有一个如朝霞一般灿烂的明天。
(汪元同学朋友圈截图)
凌晨五点,天色未明。安静的校园里,他站在明亮的路灯下以青春之力担起守护研考的责任。疏导人流,维护秩序,指引方位,提示入场。百余位像他一样的研考志愿者用真诚传递温暖,用行动抚慰人心,为努力追梦的考生铺平赛道,鼓励祝福。
(人大志愿者协助研考考生进场)
一抹抹跃动的“志愿蓝”
以点滴奉献服务校园
2022年12月24日、25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如期开考。160位志愿者为考生保驾护航,900+小时的志愿服务助所有考生一举上岸。不仅是研考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开学迎新、校友返校等重要节点,志愿者将小我融入大我,扎根校园,服务校内师生。
志愿蓝与人大红的交织,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人大青年志愿者队伍在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护你前行!
(人大志愿者在迎新现场)
TA说:
海淀医院导诊志愿者
2020级统计学院本科生
陈思祺
我站在自助挂号机前,用热情与专业的答复,换取就诊患者们的舒心。
她站在医院的一角,敏锐地观察着周遭。每当发现因茫然而踌躇的患者,她总会主动上前做好引导服务,提供就诊指导。人来人往的医院里,患者们步履匆匆。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此间传递着温情与美好。
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人大青年扎根城市基层
以志愿服务提升城市温度
2022年,近千名人大青年志愿者走出校园,服务的足迹遍布城市的许多角落,绿色环保类与医疗服务类服务时长近4000小时。他们奔赴医院一线,为寻医的患者提供导诊服务,提高就诊效率;他们走向城市公园,给游客进行知识科普,维护良好秩序;他们深入城市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开展桶前值守,促进资源再利用;他们来到城市街道,在游客与商户间开展控烟宣传活动,共营无烟环境。
(人大志愿者参加各类首都志愿服务)
TA说:
核酸检测志愿者
2021级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王思蕊
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就是我送给自己的二十岁最棒的礼物!
那一天,是她十九岁的最后一天,她毅然报名防疫先锋队,戴上防护面罩,穿上蓝马甲,和人大人一起守护自己的人大。她说,这是送给自己二十岁最棒的生日礼物!
校园内外、线上线下
人大青年志愿者站在抗疫一线
用实际行动
筑起疫情防控的青春防线
2022年,“人大防疫志愿先锋队”共2000余名人大学子加入,负责校园的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紧急送药、防疫巡逻、物资搬运等工作,累计志愿时长6500小时。自5月起,人大志愿者协助东城区储备志愿者超500人,处理流调数据超1500条。百余名人大志愿者参与周边社区防疫工作,测温登记、防疫值守,服务时长近1000小时。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庆祝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人大青年学雷锋文化月”系列志愿服务,同时组织延河讲师团开展“学雷锋,做先锋”专题宣讲、组织支教团开展“青春石榴”志愿宣讲活动。人大青年学子,学习传承发扬雷锋精神,永远在路上!
学雷锋,做先锋!3.5学雷锋纪念日正当时,正值青年的人大志愿者将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到更需要的地方、更细微的角落,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微]“青年雷锋”在人大
(责任编辑:董涵琪)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