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一周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首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举行
2023-03-22 09:00:25
14,924 次浏览
来源:党委宣传部 后勤集团
编辑:徐 小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分乎五谷,健乎四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和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融入了“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改革体系,探索劳动教育的路径,创新劳动教育的模式,构建纲维有序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三月连春色,垄垦带泥归。这个春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教育实践第一团的师生们走入田野、大棚,触摸农具、机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把身体贴向厚重的大地,感受三月的农土耕田。

在这里,一起播种春天吧!

3月17-19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教育实践第一团的师生从学校出发,到达位于河北涿州的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来自财政金融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统计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的578名2020级本科生,在这里试点开展了为期两天半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学生需在本科阶段完成劳动教育必修学分1学分,接受不少于32学时的劳动教育,包括10学时理论教育、22学时劳动实践。

在本次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和副校长王易来到实验场,出席开班和闭班仪式,走访宿舍和食堂,看望正在实验站、葡萄基地等田间地头学习的师生,询问劳动感受,一起参与农事种植体验。

“最好的教学是见天地,到田野中去,到山河大地中去。”

劳动教育实践团第一团分为三个劳动生产队,轮番前往田间地头、实验场、葡萄基地等,跟着田间指导员,学习体验了播种、施肥、采摘、推磨、脱粒、固定葡萄藤、现代农机设备体验等项目,成为了离春天最“近”的人。下面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属于劳动的周末吧!

01 种下金黄的种子

涿州教学实验场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特点,其土壤为砂壤土,能够种植绝大部分作物。同学们来到场部南侧的田地,体验了油菜花和玉米的种植。

02 固定葡萄藤

经济作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在葡萄基地,同学们向田间管理老师学习相关知识。

(田间管理老师讲解示范)

(同学们尝试固定葡萄藤)

03 玉米脱粒、磨粉

在农业工具不发达的过去,粮食作物的脱粒往往依赖人工进行,后来的脱粒装置极大便利了粮食作物脱粒工作。同学们在实验场亲手操作了半自动脱粒机和磨盘。

04 “农业机械化”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学们跟随田间管理老师的讲解,近距离了解和接触了几种现代农业机械。

(介绍农业机械)

(学生登车参观和体验)

如今,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的身影越来越多出现在农业领域,进入田间地头,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助力乡村振兴。同学们观看了农用无人机飞行和喷洒演示,部分同学还上手操作了无人机飞行。

(由老师带领,同学们观看和进行无人机安全试飞)

05 沃土肥田

化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之一。同学们来到田野当中,用手推车开展施肥工作。

(用于施肥的独轮手推车,上方装有肥料桶,推动时肥料顺势而下)

06 种植与采摘

大棚是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创造,可生产非应季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在实验场大棚内,同学们自己动手尝试翻土、播种,还采摘了芹菜、油麦菜、樱桃萝卜等多类作物。

(田间指导老师带同学们尝试翻土、播种、施肥)

(采摘各种蔬菜)

同学们把采摘的芹菜带回实验场食堂,用于食堂师傅们制作当天的晚餐——芹菜包子。

就这样,我们用双手种下了自己的春天。

三月的诗歌属于劳动。春天是自然的馈赠,但更需要我们的播种。

这次劳动教育实践所种下的作物将在成熟后运回学校。同学们的耕耘最终转化自己的果实,继续绽放春天的活力。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在这里,勤四体,识五谷!

(责任编辑:林泓帆 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