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图书馆举办第十七期“人图领读者”读书活动。正值中国人民大学“进学蓄德”阅读计划·读书月,著名经济学家刘守英携其前沿成果《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增订本,该书荣获“第19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深入解读了中国土地问题。 来自全校各学院的师生和校友二百余人在现场和B站上参与了活动,教务处处长吴健、图书馆馆长刘后滨、副馆长程鑫参加活动。
刘守英围绕“中国土地制度的独特性”这一论题,梳理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土地制度演进的三条主线:中国历史演进的土地制度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的土地制度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的土地制度逻辑。
刘守英表示,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土地私有制”概念来理解中国传统的土地制度。认识中国传统土地制度的独特性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土地获得方式是通过政权授予还是市场交易、经营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还是以个人为单位、土地交易的保障是依托乡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还是正式法律制度、土地所有权属是单一的私有权还是不断分化重组的多元“权利束”。土地制度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如何与土地“断根”也决定了现代化的走向。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土地革命改变了乡村权力结构,进而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秩序。这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国家的基础,而1949年之后独特的土地制度又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来源。刘守英提出了现今中国在发展中存在的两个与土地的“黏度”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参与活动,刘守英详细解答耐心解惑,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活动最后,吴健从“进学蓄德” “ 劝学”的视角做了点评,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刘后滨从乡土情结、史家情怀、学术情操三个维度进行了点评,鼓励同学们学习和研究要开拓视野,从更多的视角来进行阅读和思考。
“人图领读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品牌项目。活动根据当前的社会文化热点,邀请著名的学者结合研究成果举办专题讲座,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拓展阅读边界,开阔知识视野。
(责任编辑:董涵琪)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