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的“《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发布暨法典编纂研究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五层举行。来自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法典编纂相关主题展开研讨。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珂主持《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发布仪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法律出版社副总编辑姜杉作为嘉宾代表共同揭晓《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
王轶分享了参与《民法典》编撰相关工作的心得,为环境法典编纂提出了建议参考。他认为,第一,要关注纯粹环境法学问题与环境法问题的区分。纯粹环境法学问题服务于理论构建需要,讨论结论无须法典化,只需要写入著述和教科书中即可;而环境法问题要落脚成为环境法典中的具体规则设计。第二,展现一部法典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最核心及关键的是事实判断问题和价值判断问题。环境法典编纂对于事实判断问题需要着重关注,如在环境法典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存在利益关系冲突的类型、目前已经采用的对这些冲突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的策略以及采用的协调策略预期的目标。中国在环境法治领域中已经有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探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应当在环境法典之中得到相应体现。对于价值判断问题而言,主要是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冲突的利益关系作出取舍,安排不同类型利益实现的先后序位。这些应当成为一部法典中关注的核心和重点。第三,对于解释选择和立法技术问题需要决策机关尽快决策。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法学院教授竺效,环境学院讲师丁霖和博士后刘颖,法学院博士后吴昂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一同参会。
据悉,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自2017年起启动“环境法典编纂研究”重大项目,包括“各国环境法典翻译”“环境法典编纂基础理论研究”“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三大部分。经过五年多努力,在全国近200名专家学者的分工协作下取得丰硕成果。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已结集为“绿典之路”系列丛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分为“各国环境法典译丛”“环境法典编纂研究文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辑丛”三个子系列,共计17部;并形成了五编1000余条的《生态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草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学院师生以及部分校友全程参与了此项环境法典编纂的研究工作。其中,“各国环境法典译丛”由竺效担任执行主编,已出版9册,包括瑞典(竺效等译)、法国(2册,莫菲校友等译)、意大利(李钧等译)、菲律宾(岳小花校友译)、爱沙尼亚(张忠利校友译)环境法典中译本在内的6册,均由人大教师或校友领衔翻译完成。竺效、曹炜、丁霖、吴昂等师生也深度参与了环境法典编纂基础理论研究和专家建议稿研究起草,竺效还担任专家建议稿第一阶段文本总则编和法律责任编草拟牵头专家,以及专家建议稿第二阶段文本第五编“生态环境责任编”草拟牵头专家。
(责任编辑:徐小婷 张凯怡)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