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高端论坛暨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强调,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要站在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知识点为基础,以理论、实践、时代的发展逻辑为依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启示。一是用延安精神指引政治方向,系统开展弘扬延安精神的研究阐释;二是用延安精神照亮办学新路,积极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三是用延安精神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努力打造专精特新的高端智库。我们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和行动能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领悟延安精神的先行地、弘扬延安精神的策源地、践行延安精神的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人大力量。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表示,党中央在延安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本次论坛就是继续精读延安十三年这部大书,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真正把党在延安时期积累的看家本领学到手、走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宏兰表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梦想。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一系列经验示范,为创造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推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延安将全力支持研究工作,在史料整理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按照党的创新理论、对标党中央的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共同把延安时期党的故事讲好,为持续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贡献力量。
延安大学校长高子伟表示,作为党办高等教育源头的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作为“落脚点”“出发点”和“试验区”的延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延安十三年奋斗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基因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宣传,以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延安精神、建功新时代。我们将以研究院的成立为新起点、新契机,深入推进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着力加强协同攻关,产出具有标志性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市政府一道把研究院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开幕式。他表示,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在1935年党中央在延安经略天下至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百年交汇、在1949年从延安走向新中国至2049年完成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二个百年交汇的坐标系的大历史背景下,系统研究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制度实践的伟大变革、重大创新与历史性成就,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源头探索,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因与精神图谱,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主持揭牌仪式。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和延安大学同根同源,都是从延安窑洞里走出来的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的红色高等学校。经过前期和延安方面沟通,中国人民大学同延安大学共同建设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设北京院区和延安院区。希望研究院能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这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随后,他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决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尚立表示,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具有高度的历史契合性。延安十三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前提,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建立了稳定的新的结构,造就了社会革命议程,构建了现代领导力量和领导体系,打造了现代发展的主体力量。总而言之,延安十三年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希望延安十三年成为新的显学,成为世界之学,成为创造人类新的自主知识体系的策源地。
随后,9位专家围绕“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主旨发言。下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共产党之治”“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治”“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理”“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学”四项议题进行分组研讨,就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畅所欲言、分享交流。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京成立
(责任编辑:董涵琪)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