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校园时讯
首都大讲堂(第6期)暨地方治理工作坊第一期学术讲座举办
2023-05-25 10:07:54
889 次浏览
来源: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编辑:杨孟成

5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首都大讲堂(第6期)暨地方治理工作坊第一期学术讲座以线上的方式举办。首发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李文钊主持并致欢迎词。

本次“首都大讲堂”活动邀请到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牛铭实就“中国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专场讲座。牛铭实从自身近30年来对于中国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入手,向大家揭示了“制度创新”的理论要义,展示了“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研究范式。

讲座伊始,牛铭实向大家介绍了20世纪30-40年代间美国中西部农民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旱灾与沙尘暴频发,使得数以百万的家庭流离失所,而时任美国农业部部长的Henry Wallace多次公开赞赏中国古代盛行的“常平仓”制度,并呼吁美国政府建立类似的制度,以此解决当时的灾民生计问题。同时,他利用丰富的史料进一步说明,“常平仓”制度是在1168年由朱熹在福建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乡居时创立的,后世不断进行沿袭和广泛传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农会都有其身影。且“常平仓”制度,相比之德国1952年建立的类似的信用合作社早了近800年。基于此,牛铭实提出一个重要的论断,即“制度创新不一定是今天的制度,而是要发掘制度背后的智慧”,以此呼吁广大师生要正确对待和认识“制度创新”,强化自身的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接下来,牛铭实回顾了自身1994年以来从国际关系研究转向地方制度创新的研究历程,围绕“为什么地方自治是比较好的制度选择?地方自治是19世纪从西方引进的理论吗?”两个基本议题的研究成果向广大师生进行了汇报分享。他通过对现存丰硕的史实资料的考证,提出“地方治理的古来有之,地方自治并非舶来品”。早在1670年,顾炎武便在其著作《日知录》中提出“寓封建于郡县”的新制度,以此跳出了传统封建和郡县的二制之争,提出了一个有自治精神的新制度。后世学者冯桂芬、黄遵宪等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论述。紧接着,牛铭实紧扣“中国民间地方自治”的制度实践,从1076年陕西蓝田的《吕氏乡约》讲起,到1904年河北定县翟城村的乡村自治,再到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豆选”制度实践,为我们梳理了中国民间地方自治的三个重要起点和发展脉络,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展示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

讲座最后,牛铭实结合现场观众互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并勉励广大师生要秉承“通古今中外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追求,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他也期待国内学界能够在地方治理和制度创新上有更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产出。

李文钊从三个方面为本场讲座做总结。一是,牛铭实厚重扎实与极具洞见的讲座分享,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学问的魅力、学者的魅力和历史的魅力,更让人体会到了制度的智慧、治理的智慧和历史的智慧。二是,牛铭实紧紧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这一主题,生产出大量的学术成果,不仅对读懂中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更为我们深刻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是,牛铭实的讲座内容横跨历史社会学和历史政治学的范畴,启发我们开拓历史治理学的范畴,不断探索治理智慧和历史逻辑相结合,促进知识生产、制度创新和制度实践。

(责任编辑:陈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