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专题讲座,本报特辑录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陈雨露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应当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崛起之后能否保持持续强盛的重要保障。
根据人民大学课题组的分析和预测,到2015年,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总规模大体上与欧盟和美国实现三足鼎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的全球占比将会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到2025年之后,中国GDP的规模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印度的GDP规模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名,这样的一个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国际货币格局向未来变化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石。
何时实现完全可兑换
陈雨露认为,一种货币要变成世界货币,须是完全可兑换的货币,从国际经验来看,从部分可兑换到完全可兑换,日本用了16年的时间,英国用了18年的时间,德国用了12年的时间。在2017年到2020年之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时间窗口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经验,更重要的是一种货币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后,能不能够站得住,最根本的是国家实体经济的产业竞争力,根本上取决于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建成创新型的国家,那是产业竞争力最实际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到2020年我们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会有实质性的进步,实现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如期实现的话,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就具备了坚强的基石。即使在2007年到2020年人民币变得完全可兑换,风险也是可控的。
金融创新至关重要
要实现资源有效的配置和扩张,金融发挥着核心作用。英国创造性开创了商业银行制度,同时开创了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制度。美国在继承了英国的商业银行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的优点之后,又充分通过金融创新,通过有效的利用股权制度和投资银行制度实现了投行立国,而通过发明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制度,有效控制了金融的风险,从而保证了美国始终在科技创新领域里居于世界之首。
金融要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可以金融化的资产。同时,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来增加杠杆率,放大资源。对青岛而言,可以金融化的资产在全国的城市里具有独特优势,有海洋资源的优势,有制造业品牌的无形资产优势,还有环境资源的优势,这些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资产都是可以金融化的有效资产,还可以通过金融的创新,将资源不仅动员出来,有效配置好;还可以适度杠杆化,以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
(本报记者傅军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