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民革中央、致工党中央分别针对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等问题提出提案,力陈改革当前食品监管现状的必要性。另外,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应声而出,早前存在的分段管理正趋向实现无缝对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行将走入“大一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指出,政府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不应该充当企业的“救火队员”,而是要跟消费者站在一起。
监管部门不该充当企业的“救火队员”
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三聚氰胺、染色馒头、瘦肉精、塑化剂、皮革明胶、地沟油等,都是消费者举报,媒体曝光,然后政府相关部门充当“救火队员”进行处理。郑风田表示,这种处理方式容易让公众认为政府部门不向社会透露已掌握的信息,是在有意“捂盖子”,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公众并不清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就会认为政府为了所谓的免受问责,可能公布了很小一部分信息。
郑风田强调,实际上,政府的监管应该是在实际过程当中发现很多问题,然后经媒体曝光,这才可以说是尽到了监管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去“救火”,或者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会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全感更加强烈。所以,习近平主席在这次“两会”中也提到了,政府和企业不要勾肩搭背。实际上,政府监管部门不该跟企业“抱”在一块,要跟消费者站在一起。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消费者缺席
在谈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时,郑风田指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确实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国外的标准制定一般是有消费者参与的,因为消费者才是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而我们现在的标准制定基本上缺乏消费者的利益,这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我们国家很多标准的制定受到行业内企业的影响太大,甚至有时候标准的初稿都是行业内的几家大企业制定的,这就难免被企业绑定,严重影响了标准的公正性。
第三,我们的标准制定缺乏深入研究。因为很多标准都照搬国外的标准,而我们制定这个标准最核心的依据并不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也不是站在消费者的利益上,往往是部门间、企业间利益的协调。按照这个标准执行,谁来监督这些企业是不是遵守这个标准?如果企业并不按照标准行事,违反标准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这些都是需要在制定标准时深入研究的。(文稿整理\中国网 毅 鸥)
原文链接[观点中国]郑风田:政府监管部门要跟消费者一条战线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