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北京3月14日讯(记者 曾小颖 摄影 冯钧)“虚实”之间,正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机会。3月14日晚,受中国人民大学“人大代表人大行”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潇湘晨报社社长龚曙光在中国人民大学作主题演讲,畅谈文化产业。
“人大代表人大行”是中国人民大学重要的传统活动,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与广大青年学子交流互动,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历史。
当过知青、上过讲台的龚曙光,管过酒店、也办过报纸,在传媒产业中可谓传奇人物。他带领中南传媒成为出版传播界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第一股,也因此获得“2011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本场演讲也是“人大代表人大行”首次邀请出版传媒业的领军人物,现场反响热烈。
尽管主题是畅谈文化产业,龚曙光坦率地说,“要畅谈前景也许言之尚早”。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下,中国的文化产业更该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虚实”并存的缺陷——哪些是亟待改革的当务之“实”,哪些又是必须思考出路的当务之“虚”。
改革分配机制、实现真正市场化与适应数字技术的变革,龚曙光认为,是文化企业发展路上最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可谓当务之“实”。
以分配制度为例,龚曙光称,文化传媒企业根本属性是创造力,“靠的是人脑”。而目前,中国文化企业的“人脑”(创造性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仅占25%。而低收入和缺乏上升渠道,造成了创造性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因为“大家都想着当官去了”。
同时,行业与地域间森严的管理壁垒,让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举步维艰。并购不能出省,业态难以跨界,企业只能守着自己原有的“一亩三分地“;更不用说数字技术已对文化产业从业态到产品带来极大冲击,可有些企业还在观望这是否必然趋势。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观望、等待下去就只能“等死”了。一个残酷的比喻是,当你要打造文化航母,却“只提供柴油动力,只准搭载一种飞机,装一种武器……”。龚曙光称,这样是很难期待作战顺利的。
同时,这些迫在眉睫的危机背后也孕育着转型发展的机会。例如,中南传媒正在推行的变优秀编辑为“合伙人”的事务所制,为创造性人力资源创造更公平的分配体制。这不仅让业务骨干可以不再盯着官位,“凭手艺吃饭”;也将出版社的定位从来料加工商变为出版综合服务商。
在“务实”的同时还需要“务虚”,寻找未来长远的发展模式,龚曙光称,首先要确立自己(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第二是找出面向海外“走出去”的可行之路。龚曙光称,这些模式的探寻也许不急于一时,但必须在思考之内。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