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当历史可以观看——那些历史书上没有的老照片”主题讲座在公共教学三楼举办。这场讲座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和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台交流发展协会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生会和历史学院学生会协办。
左为丁东先生,右为冯克力先生
本次讲座的嘉宾是冯克力先生和丁东先生。冯克力先生作为《老照片》杂志的主编,十余年来潜心研究老照片的征集,出版与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等书。丁东先生现任职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近年来致力于民间历史的整理和口述,同时也是《老照片》的特约编辑。
两位嘉宾对几十张从民国到新中国初建时期的老照片进行了解说,分享了每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通过亲身见闻讲述了老照片被抄检、藏匿、销毁、涂改的历史。同时,根据自己的经验,阐述了对于老照片与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冯克力先生认为,老照片使历史叙事由文字转向图片,使历史更加直观形象,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证据。此外,照片也会揭露隐蔽的真相,对现代人心中已有的历史造成冲击。一张1912年拍摄的“辫子的背影”,告诉了我们当时百姓对革命的真实态度。很多照片可能当时十分普通,但却因为历史的演变而具备了价值:一张革命烈士张志新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照,使当今的读者们唏嘘不已。这些都说明老照片是与历史是息息相关的。正如冯克力先生在《当历史可以观看》一书中所传达:老照片,牵动着对个体生命关注与对时代的记忆。
对于老照片整理工作的发展前景,两位先生都十分乐观。过去拥有照相机的人很少,研究的条件也很不足,收集整理老照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现在相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播秩序。而中国史学界的解放,给予我们了解真相的机会和动因。尽管当前很多老照片来自国外摄影师或一些报刊杂志未发表的作品集,信息传播还存在着一定障碍,但只要我们有追求真相的决心,老照片就一定能够得到重现。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