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一周热点
“旱暵水溢”国际会议在人大召开 关注人与自然生态问题
2013-05-30 14:19:34
99,843 次浏览
来源:历史学院
编辑:人大新闻网

5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联合主办的“旱暵水溢:世界历史上的河流、洪涝与旱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国内高校,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津巴布韦大学等22所国外高校,以及中国湿地博物馆中国湿地研究所、《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学术机构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于中国人民大学莫扎特音乐厅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副主任候深博士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教授、副院长黄兴涛教授、刘后滨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杨慧林副校长在开幕词中感谢与会专家的光临,并高度赞誉当代国内外生态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他指出,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不仅要建立在多种文化、族群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还应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善待自然,才能惠及人类自身。

孙家洲院长在欢迎词中向本次会议的合作方——德国卡森中心的主任克里斯多夫·毛赫先生表达了谢忱,希望这样的合作能够持之以恒,并可以为国内外关注环境历史与生态文明的学者提供更好的对话平台,更好地推动中国生态史、环境史研究的前进与发展。

开幕式上,杨慧林副校长向克里斯多夫·毛赫教授颁发证书,正式聘请他为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2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唐纳德·沃斯特教授为大会做了题为“脆弱时代”的主题演讲。他着重指出,世界各地的环境问题已经向人类发出警示,我们的时代正是一个充斥着脆弱感的时代,只有力图改变人类追求满足的方式,才是世界各国回避冲突、应对灾难的最佳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学家应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为历史上气候与社会之间如何相互影响,过去人们试图阻止或适应旱涝的方式,哪些可行,哪些无效,又延续多少时间等问题提供深邃的见解;也可以学习讲述那些当人类在满足的可能性变得艰难或者消失的时候,如何争取实现需要的故事;也可以从更深沉的角度帮助探讨人类的天性,即便人类的需要就其本质而言是持续不断的,但是却可以找到不同的满足方式,人类总是在制造灾难,他们同时也一直在自然的循环中,追求永续的和谐。

3

专题发言阶段,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八场为期两天的讨论,讨论主题涉及“历史上的黄河”、“遍布全球的干旱”、“应对干旱”、“旱涝灾害及其防治”、“洪水灾害—冲击与影响”、“管理河流—控制流水”、“中世纪以来的风险与洪水”、“太多或太少—全球环境挑战与危机”等八个方面。

5

与其他学术会议不同,本次会议未设论文宣讲时间,直接进入论文评阅与答辩环节,使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紧张、热烈。与会者们在席间进行了自由讨论与问答,并就灾害的定义,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灾害利与弊的评判,宗教、技术、人口、种族、性别与灾害,灾害与地方经验、文化变迁,环境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看法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