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同志追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国际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黄兴涛主持。
李文海同志遗孀、清史研究所原党总支书记吴孝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戴逸,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程天权,原常务副校长袁卫,原副校长郑杭生、杜厚文、周建明,副校长刘向兵,校长助理贺耀敏,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中国史学会原副秘书长王玉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馆长邹爱莲,中华书局资深编审陈铮,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原所长于沛,近代史所原副所长虞和平,历史所副所长杨珍,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房德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常建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李红岩,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春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燕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乃武、刘大椿,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书记陈桦,以及来自《光明日报》社、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藏学中心、教育部考试指导中心、中国政协文史馆、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单位的各界同仁,李文海同志的生前友好、同事和学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追思会。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因出差在外,特别打回电话,表达对文海老校长的沉痛追念。
会议一开始,全体起立,为李文海同志默哀一分钟。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首先代表学校发言。他回顾了李文海作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成果丰富的治史领袖、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家和人民大学杰出领导的光辉一生。强调李文海同志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深刻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对当前人民大学的改革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加以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他指出,李文海同志立场坚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动学校学术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主持通过了211工程的评审和立项,功劳卓著。不仅如此,李文海同志还大力呼吁必须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作为历史学家,李文海同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毫不含糊,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先行者和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清史撰修工程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为中国历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陈雨露校长最后指出,李文海同志潜心治学、治学报国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由衷敬仰,表示一定要把对文海老校长的追思化作学校发展的不竭智慧和动力源泉,矢志不渝地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以此告慰李文海先生的在天之灵。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与李文海校长合作共事多年,他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李文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优秀品德。他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李文海同志把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体化为三个导向,即政治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又根据人民大学的传统优势,自觉营造三个环境,即政治环境、学术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从而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大问题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他强调,在担任党委书记和校长期间,李文海同志高度重视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带头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反对各种社会腐败现象,努力探索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表现出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总之,人民大学的各项改革和建设能够健康发展,李文海同志功不可没。
接下来,与李文海同志相识相交超过半个世纪之久的老同事、老朋友的戴逸先生和金冲及先生先后发言,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与李文海同志的深厚情谊。戴逸回忆道,李文海同志1952年进入自己担任班主任的中国历史教研室研究生班,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认为李文海同志度过了高尚、完美、有意义的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实至名归。金冲及先生的发言,则几度哽咽。他强调指出,李文海同志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李文海同志无论在哪里工作,总能让人家感到缺不得、少不得,是多么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去世就格外令人感到伤心和悲痛。
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中华书局陈铮编审先后发言,从不同方面高度评价了李文海同志的学术贡献,一致认为,李文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去世是我们中国史学界、教育界、理论界的重大损失。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作为李文海同志指导的第一位硕士,在发言中深情地回顾了李老师如何关怀、培养学生的感人细节,以及恩师对自己人生道路、学术生涯的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在发言中指出,文海校长在学院内部,从来都要求把他看作一位普通教师,但文海老师其实一直是历史学院的定海神针,尤其是他开拓的灾害史、生态史研究,影响巨大,而且也正是他领导下,历史学院部分师生在这个领域做出的贡献,才得以在去年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成为历史学院现在最具学术生命力的团队之一。
在自由发言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的许多老领导,他们纷纷发言,通过对各种生动事迹的回忆,表达了对李文海同志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郑杭生指出,李文海同志担任学校主要领导期间,从不以位压人,总是以理服人,所以人大领导班子团结、协调,大家工作都很愉快。他特别强调,李文海同志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始终在自己学科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著作等身、并培养了大量人才,令人敬佩。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杜厚文重点谈了自己与李文海同志共事时的感受。他认为,李文海同志是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人。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人大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下办教育,更是当时长期处于计划体制下的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文海同志的领导下,人大改编了260多种教材,改造了一批专业,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此外,文海同志十分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在教育部最初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百所科研基地”时,人大拿下了12个重点研究基地,为人大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特别提到,李文海同志为解决人大办学经费问题呕心沥血,在人大最困难的时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周建明谈到,李文海校长曾带领领导班子向国家部门争取了经费来建设三个大项目,一是体育馆(世纪馆),一个是公教一楼,一个是游泳馆。李文海同志任校长期间不仅始终狠抓学科建设,并且是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抓学科建设的,不然人大就不会有教育部的12个重点研究基地,6个文科基础教学基地,14个全国重点学科。另外,李文海同志非常重视培养青年干部,在他主持下,人民大学向国家机关和北京市输送了一批人才。同时,文海同志还经常实际了解青年同志的困难和需求,并且尽最大努力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表示,李文海同志是一个学者、专家,更是一个政治家、教育家,在处理许多棘手问题时,都表现出一种高超的政治艺术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他指出,李文海同志领导下对260多种教材进行的修改,几乎覆盖了当时主要的课程,而且因为很多学校都使用人大的教材,所以人大率先进行这样一个改革和修订,其意义已经跨出了人大。另外,现在人大的那些宏伟建筑,起步于世纪馆,而世纪馆就是以李文海同志为首的领导班子筹措的经费和打造的蓝图,我们这些后任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第一个大项目建设的。如果没有李文海等同志前面打下的基础,包括学科的基础、学校风气的基础,包括干部基础,没有一种呕心沥血的态度,组织全校、团结全校同志,拧成一股绳,人大的快速发展是很难想象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最后发言,她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初识李文海同志时的特殊背景和深刻印象,指出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民大学有很大的作为,而人民大学的作为又离不开李文海老校长的特殊贡献。以李文海校长为首的校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大学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与时俱进的一步跨越。党中央作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决定,都是从关注人民大学开始,从人民大学调集队伍,进行调研,最后形成决策的。她表示,对文海同志最好的悼念和追思,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李文海老校长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全校教职员工一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步一步把学校的事情办好。
在与会者饱含深情的发言中,会场中不时传出低沉的啜泣声,会议也不知不觉得从原定的两个小时延长到近三个小时。与会同志为李文海老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会议最后,仍有不少与会者频频举手要求发言,因时间关系,主持人不得不一再地表达歉意。
最后,主持人在总结中指出,从大家对文海先生深情的追思中,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文海老校长卓越的学术成就、崇高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以及他对人民大学的建设、对历史学科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切毫无疑问都属于中国人民大学珍贵的文化遗产,属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李文海老校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却将长久地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关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