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至30日,“典籍·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4届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周少川、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卢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黄兴涛到会祝贺并致辞。
杨慧林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来自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20余家科研和文化单位的100多位中国大陆学者和10余位海外学者以及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与会学者和朋友对中国人民大学的信任表示感谢。杨慧林副校长亲切地谈了自己在翻阅本次会议资料时的感想,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正在实施的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他援引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罗姆教授在《西方经典》一书中所讲的话,表示特别希望从事史学和文献学的专家学者们能够就此给予指点。他说:“如果历史文献这个领域里的专家学者们能够告诉我们的学生WHAT YOU READ,肯定对学生是受益终身的一件事。”他还建议历史文献学界应该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海外各种历史档案中的渉华文献,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着手整理和研究这些文献。
周少川会长在致辞中说:“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学研究呈现出一个繁荣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度发展的需求,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还需要就如何在已有各类专学和各类文献研究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化等问题,再做深入思考和研讨。”他希望历史文献学研究者们今后能继续加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研究,将历史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与古籍整理实践密切结合,开拓历史文献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不断推进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
黄兴涛副院长补充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的发展情况,对本专业师生为筹备这次大会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历史学院近期为推进文献学研究做出的主要工作。
开幕式后,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邵东方、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刘重来教授、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詹海云、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董恩林教授、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郑吉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张西平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先后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他们报告的题目分别是:《“尽而不汙”再解:<管锥编>“杜预序”条补正》、《中国文献辨伪学新思考——从传统文化角度审视》、《全祖望对明清之际学术思想观点的研究》、《苏东坡游历阳新、庐山考——以〈兴国州志〉所载为例》、《略论章学诚的方志学》、《中国文献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欧洲藏中国历史文献》和《乾隆朝官修史书考论》。
小组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分为6组,分别就文献学综合研究、先秦至隋唐文献研究、宋元明文献研究、“四库学”与清代目录学研究、清代文献研究、清史研究,进行了18场内容严谨,气氛热烈的学术讨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四库学”和海外中国文献学研究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并以其研究对象的厚重与时代学术文化发展的需要显示出发展的动力与契机。以司马朝军教授为总召集人的“四库学与清代目录学研究”小组讨论中,有关学者就清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流传、整理研究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并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张西平教授关于欧藏中国历史文献的专题报告,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不仅对欧藏中国历史文献的主要构成情况及其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论述和介绍,而且认为从事晚明以后的中国历史研究,有必要对中西有关历史文献都加以审查,并提出“西文之中国文献学”是一个亟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主持人朱杰人教授评论说,张西平教授的研究和设想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界“打开了一个窗户,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
在海外学术交流方面,除前面提到的几位海外学者的专题报告外,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吴秀良、华盛顿与李大学从事东亚研究的贝杜维、日本国爱媛大学法文学部邢东风、韩国学者赵荣俊、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曾圣益都提交了论文并在分组讨论中发言,引起与会者热烈反响和讨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周锡瑞在大会闭幕式的致辞中代表海外学者表达了参加此次会议的感想以及中外学者进一步互相交流学习的愿望。
6月30日,会议闭幕式隆重举行。今年恰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领导机构换届。会议期间,经过学会民主程序推选,产生了新一届的学会领导机构,并在闭幕式上向与会全体学者宣布。现任会长周少川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学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建议。新当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朱杰人教授则以“守正”、“出新”概括历史文献学会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原则。
本次会议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多年来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创造了参会学者最多、提交论文最多、国际交流水平最高等多项历史记录,同时吸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出版单位前来展示图书资料和出版成果。本次参会海内外专家学者共180余人,收到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海外学者的论文和论文摘要。论文涉及历史文献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专门领域、各种形态的历史典籍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相当一部分论文对于所涉及的问题探讨十分深入扎实,属于该领域或该方面问题的最新成果。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