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3日,中国人民大学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应邀率团应访问了芬兰拉普兰大学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并召开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加强和推进了人民大学与北欧地区高校的交流合作。
8月21日,代表团访问了拉普兰大学。拉普兰大学副校长MinnaUotila教授、法学院副院长JuhaKarhu教授等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团就加强教师互访、学术合作和学生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商谈。王利明副书记兼副校长表示,两校法学院与艺术学院交流频繁,在人民大学提升国际性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将特别重视与芬兰等国著名大学的交往合作,建议加大两校优秀学生交流、学者互访的力度和学院之间实质性的学术合作。工作会谈后,该校法学院院长MattiNiemivuo教授、法学院副院长JuhaKarhu教授等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几位教授与代表团进行了交流,双方就在相关领域可能开展的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决定在旅游法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共同举办高层次研讨会。
代表团访问拉普兰大学期间,拉普兰大学校长MauriYlä-Kotola教授、校务委员会主席长RaimoVäyrynen教授、副校长MinnaUotila教授、法学院院长MattiNiemivuo教授先后宴请了代表团。
拉普兰大学建立于1979年,是芬兰最年轻的一所大学,以人文社科学科为主。它建立在北极圈上,是芬兰和欧洲最北的大学。拉普兰大学下设有艺术设计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商务与旅游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等五个学院。在该校下属的研究机构中,以拉普兰旅游产业研究与教育中心和北极研究中心为北欧地区乃至环北冰洋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研究机构。拉普兰大学有着非常强的研究队伍,特别是在研究艺术和设计、福利、少数民族、国际法学、应用和环境论等方面。目前该校共拥有5,000多名学生和650多名教师。但在法学、艺术设计学科领域,该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占到全国四分之一。
8月22日中午,代表团飞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抵达赫尔辛基后,王利明副书记兼副校长一行访问了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处。
8月23日上午,代表团参加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中国人民大学是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伙伴。王利明副书记兼副校长此行受杨慧林副校长委托,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校方代表出席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该孔子学院理事会由六人组成,赫尔辛基大学方面三人,该校负责国际事务的第一副校长Ulla-Maija Forsberg担任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理事长,两名理事为赫尔辛基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化系主任Lars-FolkeLandgren、文学院世界文化系东亚研究教授JuhaJanhunen;中国人民大学方面三人,杨慧林副校长担任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两名中方理事为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经济学院副教授郭洪林、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法学院副教授石佳友。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AnjaLahtinen出席了理事会。理事会审议了该校孔子学院今后几年的工作计划和相关预算。王利明副书记兼副校长感谢赫尔辛基大学对孔子学院的重视以及在各方面的投入,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重点支持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使之成为中芬两国及中国与北欧地区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双方在肯定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取得的成绩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今后的合作发展达成了共识。会后,赫尔辛基大学第一副校长Ulla-Maija Forsberg宴请了代表团。
8月23日下午,在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AnjaLahtinen、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代表、艺术学院教师肖媛妩陪同下,代表团来到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与院长KimmoNuotio、芬兰中国法与中国法律文化中心主任Ulla Liukkunen就中芬两国法律领域合作研究的进展及两校在法律研究方面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会谈。双方对以往的合作感到高兴,并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大两校学生互派、教师互访的意愿。随后,代表团访问了赫尔辛基大学行为科学学院。
8月23日晚上,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AnjaLahtinen、法学院院长KimmoNuotio宴请了代表团。
芬兰国立赫尔辛基大学座落在素有“波罗的海女儿”之称的赫尔辛基市中心,是芬兰规模最大的大学,其秀丽古雅的建筑、充裕的藏书、完备的专业、杰出的成就以及悠久的历史,驰名北欧。赫尔辛基大学建于1640年,当时的校址在图尔库,并于1828年迁址到赫尔辛基。目前学校拥有38000名学生,7600名职员。现有的11个学院是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农业与林业学院、行为科学学院、生物科学院、药学院、兽医学学院。
陪同王利明副书记兼副校长出访的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团成员有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郭洪林、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兼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石佳友。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