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鹤迅速进入大众视野。评论称,刘鹤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操盘手”。
华尔街日报刊文:《刘鹤的艰巨任务:让中国经济再次腾飞》
在媒体报道中,刘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履历屡有提及。此前9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调整,15名委员中三分之一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包括国务院副秘书长肖捷、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
从左自右依次为:陈锡文、宁吉喆、刘鹤、肖捷
通观中央政府决策咨询机构新一轮人事调整,以人文社会科学著称的中国人民大学,又一次显示出群体优势。
“社会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
10月19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3”现场
任职中财办主任之前,刘鹤职业生涯的很长时间在国家发改委及其前身国家计委度过,曾为三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起草经济讲稿,主持制定了11部国家产业政策,多次参与编制国家“五年计划”。如今他将主要负责起草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制订改革路线图。来自媒体的报道说,今年5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在北京安排中美高峰会晤,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指着自己身边一位助手对多尼隆说: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被视为中国经济决策最核心的机构,是海内外研判经济改革的风向标。
在现任中财办组织成员中,除了主任刘鹤,三位副主任里,陈锡文和杨伟民都是人大校友。此前于2003——2007年间担任中财办主任的王春正亦为中国人民大学1963届农业经济系研究生。
毕业于农业经济系的陈锡文还有一个更对口的头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参与起草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大部分有关农业和农村政策的中央文件,是权威解读关于农村经济改革中央“一号文件”的政府官员。毕业于工业经济系的杨伟民则主要从事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规划编制与政策制定工作。
8月中旬,在另一个主责承担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办事机构——国务院研究室,人大校友宁吉喆出任党组书记、主任。
与杨伟民同时期,宁吉喆198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计划经济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钟契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进入发改委系统工作15年后调入国务院研究室。据媒体报道,在李克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5年间,宁吉喆几乎陪同参加了所有重大会议和调研考察,是“十二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工作部门的统计显示,在宏观经济主管部门及金融业、企业界,人大校友为数颇众。历年来,陈锦华、马凯、郝建秀、柳随年、曾宪林、王春正、张茅、杜鹰、连维良先后任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主任、副主任。在中国“一行三会”四大金融监管机构的中高层领导中,人大校友数量远远领先,任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大校友达十数人次。
“中国人民大学能有众多校友和专家学者参与国家决策工作,基于两个原因,其一,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大到政治方向理论,具体到国家的管理,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其二,人民大学具有关注社会、贴近现实的传统,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外开放以及国际政治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能够就一些重大问题提出有创见性的意见和建议。”一位权威人士说。
一边“接地气”一边走向世界
8月21日,“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国际智库研讨会现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之前,生于1952年的刘鹤下过乡、当过兵、做过工人。在工经系,他度过了八个年头,先后取得学士、管理学硕士学位。随着中国的发展重心重新回到经济建设上来,他翻译了《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一书,开始研究中国的发展路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他赴美国Seton Hall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习,其后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由“工农兵”成为“海归”,由理论研究而至政策制定,这在媒体解读刘鹤的思维视角时每每提及。与刘鹤同时期的人大校友,很多都有着相似轨迹。
1977年,国家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当时陈锡文已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9年。1978年9月中旬,陈锡文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第一个到校报到的学生。大学四年,陈锡文长期参加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活动,毕业几年间与人合著《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考察》、《国民经济新成长阶段与农村发展》,主持并执笔完成《农村经济改革的中期纲要》。当时在这个小组中,还活跃着顾益康、周其仁等人,他们此后都投身于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研究,参与重大政策制订或成为著名经济学家。
“77、78”在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这两级校友中,相当一批人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包括米鹤都参与中央组织的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和方案设计,汪建熙全程参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等。
当刘鹤和同学们在校园里研讨改革之路时,1960级中共党史系校友滕文生正在参与一项决定改革命运的重大议程。
1979年10月底,中共中央正式启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对于改革初期思想观点的激烈碰撞,这纸决议的作用被党史专家比喻为解放思想的“定海神针”。在决议起草小组名单上,任职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的滕文生与同为人大校友的郑必坚等10多位理论界、党史界专家是从事具体起草工作的成员。此后近30年,滕文生长期在中央核心理论部门工作,直至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并作为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特别助理,参与高层决策咨议,一度被誉为“中南海第一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著作
从改革发轫到进入改革深水区,由实践一线、理论研究直至进入顶层设计,人大毕业生何以具有鲜明的人生轨迹?在关于学校发展战略讨论的各个场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多次谈到作为学校比较优势的校风学风,其间蕴涵了实事求是的校训、雄厚的学科力量、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民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我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专业训练。”1987年考入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前,潘功胜觉得自己的未来像不确定方向的河流,1993年从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博士毕业后,他前往中国工商银行工作,其间曾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全程参与组织了工行、农行股改上市。
回顾这座外界看来“延安味儿”很浓的校园,人大校友也津津乐道于种种开风气之举,例如高鸿业教授第一个把萨缪尔逊《经济学》翻译成中文、最先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西方经济学,黄达教授推动开办了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项目“福特班”等。
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思维的养成则一再被人大校友提及。顾益康至今还记得,上学期间精读《资本论》做了数十万字的笔记,重要章节都能背诵下来,由此,他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
作为面向全校开放的讲座课,由中国人民大学十余位老中青教师开设的“哲学入门”课程在新学期受到了新同学的欢迎。今年4月,学校发布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推进“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突出承担使命、探究知识、增强能力、奉献社会的培养要求,以促进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
“中国人民大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未来说得明白的地方;是培养训练者的地方。”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评价。
相关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