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7日,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萨乌洛夫(Иван Андреевич Есаулов)应邀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人大师生带来主题为“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重新解读”的学科国际前沿教师培训系列讲座。系列讲座由文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主办、文学院研究生会协办,梁坤教授担任讲座主持,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研究生刘春雪负责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云飞、文学院陈阳副教授等教师参加了系列讲座。
第一场讲座题目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法、犯法与恩”。叶萨乌洛夫教授指出了当前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的不足:即需要突破巴赫金复调理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研究的影响,集中解答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所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接着,他通过文本细读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由浅入深地阐释了东正教神学思想中的“法、犯法与恩典”等概念。
第二场讲座题目为“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重新解读”。在叶萨乌洛夫教授看来,对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重新解读需基于俄罗斯整个文化背景;而所谓“俄罗斯经典文学”是指19世纪后的俄罗斯文学。俄罗斯东正教是俄罗斯经典文学中的核心命题,叶萨乌洛夫教授从圣像画的角度切入,介绍了西方基督教与俄罗斯东正教的区别,指出二者所包含的复活节原型与圣诞节原型的不同特质,并创造了“复活节意识”这一概念。此外,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都具有极端主义的特点,这也正是俄罗斯文学区别于欧美文学的重要特质。对于很多俄国作家身为贵族仍对社会进行深刻批判的现象,这是源于他们对基督教中心主义的思考。
第三讲题目为“列夫•托尔斯泰艺术世界的聚和性”。叶萨乌洛夫教授最早将俄罗斯宗教哲学中的重要主题“聚和性”引入到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他以《战争与和平》为例分析了列夫•托尔斯泰艺术世界中的核心概念——“聚和性”。“聚和性”植根于东正教中,以“爱”和“基督”为核心,指的是人们团结一致的统一体。“聚和性”既不像“集体主义”那样压制“我”,也不像“个人主义”那样压制“我们”,而是强调“你在”。作品《战争与和平》中的“战争”不仅指法俄之间的战争,也是指人类普遍的敌对状态,而战争实质上是对聚和性的破坏。而和平,是“聚和性”的充分体现,主人公库图佐夫则是“聚和性”的集中代表,他相信生活,相信上帝,不用计划和秩序来妨碍生活。通过系统阐释“列夫•托尔斯泰艺术世界的聚和性”,他为中国师生理解东正教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第四讲题目是“20世纪俄罗斯最流行的诗人谢尔盖•叶赛宁”。叶萨乌洛夫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叶赛宁的生平,之后分别对其诗作《不是风在吹拂密林》和《黑影人》进行了文本细读。《不是风在吹拂密林》讲述基督耶稣再次受难的主题,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虽然充满忧愁与苦闷,但其结尾却是开放性的,拯救或是毁灭最终取决于我们内心是否有基督之爱;《黑影人》则是诗人自我审判式的绝笔诗,诗中的“黑影人”即诗人自己,诗末尾说“我”打碎了“镜子”,指诗人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全诗充满了悲剧色彩,极富感染力。
在系列讲座中,人大师生与叶萨乌洛夫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就俄罗斯东正教文化及中俄文化差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叶萨乌洛夫教授期待以这次系列讲座为契机,与中国人民大学在中俄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