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至1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协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承办的“2013北京文艺论坛:网络与文艺”在北京召开。会议聚集了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谢冕、陈履生、曾庆瑞、孟繁华、王彬彬、王尧、蒋原伦、张柠、宿志刚、刘旭光、吴粤北、赵宁宇、邵燕君、刘彦君、赵小青、宋宝珍、崔曼莉及网络作家宋丽晅、古筝等60余位各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参加出席并作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程光炜、王家新、陈奇佳、杨庆祥、张悦然等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王德新以及孙郁、谢冕两位教授分别致辞。会议由北京市文联副秘书长张恬主持。
本届文艺论坛的主题是“网络与文艺”。这一主题秉承了北京文艺论坛关注当下、关注文艺界全局性重大问题的思路,接续了市场与文艺、传媒与文艺、批评与文艺等七届论坛的话题设置,体现了论坛对文艺问题的连续性思考。如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这给传统的文学艺术带来了重要影响。数字化技术媒介改变了现实的文艺生态,带来了文学艺术从存在方式到传播体制、从艺术生产到文艺观念的深刻转型,技术传媒消弭了传统文类的界限,原有的文学艺术形态在延伸和裂变,新的文本和样态在不断滋生并蔚为大观,如网络文学、互联网艺术、数字影视、手机媒体艺术、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码摄影与艺媒广告等。
参与论坛的各位专家、艺术家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通过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分析得失,指出优劣,围绕当代文学艺术的网络化生存、网络时代文学艺术生态的重构、网络文艺经典化的可能性等话题展开研讨。与会者认为,网络形成了文艺创作生产的新机制,产生了当下文艺传播的新渠道,也成为了文艺新人产生和成长的新园地。在这种新形势下,文艺评论工作应该积极介入网络文艺,担当起对当前网络文艺进行规范和引领的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家新、张悦然、陈奇佳、程光炜等教师在会议上分别发言,他们建设性的观点,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
据了解,北京文艺论坛创办于2005年,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8届。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