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要闻
“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开讲 孙郁院长畅谈当代智性散文
2014-03-27 16:36:46
16,754 次浏览
来源:教务处
编辑:人大新闻网

3月26日下午,“通识教育大讲堂•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首场报告在公共教学一楼1205教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孙郁教授以“当代的智性散文”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开讲仪式由杨慧林副校长主持,近200名学生到场听讲。

杨慧林副校长指出,“通识教育大讲堂•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是学校为有效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进一步深化大学汉语课程改革,丰富大学汉语课程教学形式和母语教育的重要途径。杨慧林副校长认为,作为不计学分的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讲座吸引了众多同学前来听讲,一方面说明讲座课程设计符合同学们的兴趣和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出人民大学的同学不功利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纯粹追求。杨慧林副校长表示,本次学校依托于文学院作家群开设系列讲座,旨在通过讲座形式为同学们提供与名师名家互动交流的平台,提供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条件。

讲座伊始,孙郁院长以自身的散文写作经历引出当代智性散文的概念,认为其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呈现出认知世界与表现自我智慧的散文。

1

孙郁院长认为,当代散文写作经历了泛意识形态的冲击后,从八十年代开始恢复五四的传统,言志派向载道派提出挑战,且获得广阔的表达空间。老一代作家钱钟书、杨绛、张中行唤回了汉语的本色,把单一色调的文体变得丰富而多趣了。在言志派散文基础上,一些智性散文开始出现,主要代表是王小波、史铁生等。他们在科学理念或神学之间的不同思考,增加了思想的维度。这些独立思考、学富五车的作家的实践,改写了当代的文学地图。与此同时,士大夫审美趣味开始蔓延,汪曾祺、黄裳、贾平凹都使汉语开始回归明清小品的意味。在近年写作中,赵园、杨之水、缪哲等学人散文,以其学理的深和审美的特别,使散文有了另一种可能性。智性散文因为具有现代性的内蕴,与当代学术精神的流变深切地交织在一起,成为文坛不能不关注的存在。

中国人民大学自2011年开办“通识教育大讲堂”系列公开讲座以来,已举办了36讲“学科通识系列公开讲座”和22讲“跨文化沟通系列公开讲座”,累计听众万余人次。本学期将开设6次“通识教育大讲堂•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拟先后邀请孙郁、王家新、阎连科、刘震云等著名作家主讲(详见计划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

附: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教育大讲堂•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计划表

(时间:周三下午2:00 地点:公共教学一楼12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