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香港文汇报]博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14-04-10 17:37:10
17,706 次浏览
来源:香港文汇报
编辑:浩爽

香港文汇

推广民间外交 塑造国家形象

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今日开幕。作为中国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建设的平台,博鳌论坛去年设立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主题环节,获国内外广泛赞誉。今年,论坛将于11日推出一场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的思想盛宴,澳洲前总理霍克,中国前外交部长、中国 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等将与海内外嘉宾一道,把脉中国公共外交走向与前景。

在该分论坛发起人赵启正看来,中国公共外交属于正在进行时,无论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还是向世界说明中国梦,都是公共外交的新课题,都要求公共外交与时俱进,服务国家战略。

赵启正是中国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引入者,亦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推动者。相对于坐而论道,赵启正更喜欢当一名行者,他认为只有行走和行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公共外交发展,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接受本刊专访时,赵启正刚从美国参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暨哈佛中美公共政策高层论坛归来,这是为纪念中美建交35周年而举办的公共外交活动,也是一次扩大和提高了参会者层次的民间外交。

求同减异 塑造新型大国关系

参会的中美双方代表都认为,中美两国通过努力完全可以避免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覆辙。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举足轻重,通过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大国关系不仅能够求同存异,而且可以求同减异地发展。中国 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合,去交流,去扩大共识。

过去一年,赵启正的大多时间都行走在公共外交的旅途中,率中共代表团赴蒙古和韩国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情况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这是共产党近年才开始的政党外交的新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关系到中国未来十年改革的关键会议,对整个世界和中国周边邻国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赵启正说:蒙古和韩国都是我们的友好近邻,经贸交流密切,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当中国进行重大改革和新发展的时候,我们应当主动向『邻居』说明我们的 变化,并面对面地、更深入地了解对方所想、所需。

开展政党公共外交 展现真实共产党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覑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共产 党,普遍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与此同时,一些国际反华势力也把攻击中国的重点放在中国共产党身上。赵启正表示,有序开展涉 党领域的公共外交、加强党的信息对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也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课题。

冀公共外交成国家战略

公共外交发展态势良好,主体日益多元,形式不断丰富,效果逐步提升;与时俱进,将自身发展和国家战 略紧密结合。这些是赵启正一年的行走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总体印象,他认为,无论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情况,还是向世界说明中国梦,都是公共外交的新课题,都要求公共外交与时俱进,服务国家战略。我想,经过持续努力,公共外交也许可以升级为国家战略。

向世界说明中国梦

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这种说明是进行时的、与时俱进的。中国梦是一种公共外交的表达,指中华民族的振兴。但对于中国梦的理解,海外与中国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有意歪曲,把中国梦理解为霸权梦。

所以,中国梦成为公共外交的新课题,正确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梦是中国公共外交的要旨。赵启正表示,中国梦不是自私自利的,而是世界分享的梦;中国梦不是狭隘的利己主义的,而是能够给世界带来好处的梦;中国梦更不是霸道的,而是通过和平发展道路去实现,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梦。

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于种种误解、偏见或歪曲,我们必须积极响应,正确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梦的属性是能与世界分享的。

陈雨露:培养国民表率 推动公共外交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是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积极实践者、推动者与支持者,并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此次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次承办博鳌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看来,在公共外交事业发展过程中,大学有责任承担起理论构建、基础研究和政策咨询等重要使命。而在中国走向复兴,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更好地展示大国形象,培养下一代文化人都具有公共外交的能力和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陈雨露认为,公共外交的概念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战略;第二是实践;第三是学术–归学术,进行学术总结,并指导下一步的实践。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功能中,应把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人民大学每年都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学生有大量的国际学术交流,并在全球范围内承建了十三家海外孔子学院,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院,这是国内高校首个以公共外交为研究主题的研究院,致力打造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智库和公共外交领域的研究基地与培训基地。

未来国家良好形象的塑造,必须有大批具备良好公共外交素养的跨文化人才,成为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 的使者。陈雨露说,高校承担覑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杰出人才的重要使命,相信通过本次分论坛深入的沟通交流,博采众长,联合中外各界公共外交领域的一 流专家学者,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做出贡献。

国家形象:塑造国家+传播形象

对于此次分论坛的主题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赵启正认为,塑造国家形象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即塑造国家和传播形象。国家的政策正确,国家建设得好,才有传播的资源;对于好的资源,还需要好的传播艺术,才能建立好的国家形象。

克服过度依靠媒体传播的局限性

值得一提的是,真实国情、国家形象和世界舆论之间的关系需要厘清。赵启正提醒说,从本源上看,真 实国情是客观实在,是国家形象的基础。作为一个国家真实情况的再现,国家形象有赖于各种形式的媒体进行传播,但由于报道者的价值观、观察角度、选题和叙述 方式等的差异,媒体所传播的国家形象会存在片面性和失真的可能,公共外交是克服过度依靠媒体传播的局限性,传播国家真实形象的有效途径。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课题

2012年,时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的赵启正,曾专门组织了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调研。而调研中的发现成为赵启正研究企业公共外交的重要依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企业作为资本、知识、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的社会组织,是国际经济、文化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主体之一,企业和企业家由此成为重要的公共外交承担者。赵启正指出,公共外交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赵启正认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投资领域窄,同时还面临覑复杂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环境,而其公共外交意识、素养和能力亦亟待提升。

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海外投资环境,开展公共外交是企业克服种种误解、偏见和不信任的重要途径。赵启正指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不仅可以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塑造良好企业形象,还可以向国际公众讲述富有魅力的中国故事,为提升国家形象增色加分。

他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是难以分割的,犹如两腿走路,双轮并行,走得漂亮,成功的公共外交就一定在其中。来自中国企业的一点一滴的表现都是中国文化的表达。从企业领袖的言谈举止,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都是认识中国的窗口。

“铁齿外长”李肇星的公共外交

从学生到外交官直至卸任,从第一次与外国人交往到第一次作为大使和外交部长与国内外民众交流,这些时期的公共外交经历和回忆都明证覑:只要记住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公共外交就能学好做好,大有可为。这是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感慨。

人民才是最大的

李肇星被称为诗人外交官、“铁齿外长”,在他眼中,外交为民是执政为民的一部分,公共外交是整体外交的一部分。公共外交是面向公众、由公众参与、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外交工作。搞公共外交的人说话做事可能不需要像外交官那样有明确的授权、具体的目标, 但也要像好的外交官那样说话实在易懂,做事通情达理。

随着全球化和对外开放趋势不断发展,每个公民都可能在自觉、不自觉地做公共外交。李肇星指出,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深远的意义不言自明。共产党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想外交理念就是外交为民,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人民才是最大的。

公共外交大有可为

由此我想到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上,当群众涌向天安门城楼,不知道谁带头喊出“毛主席万岁”,结果好多人都喊“毛主席万岁”,这个时候我们的毛主席靠在栏杆上喊的是“同志们万岁”,有的老人回忆录说毛主席喊过“人民万岁”。李肇星回忆说,公共外交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同时也要依靠人民去做。

李肇星认为,人民的利益要由祖国去维护,而祖国最需要的、人民最需要的首先就是和平。因此,公共外交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努力。

改革开放需要在全世界结交越来越多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他强调:“公共外交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事实上离开公共外交,要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公共外交都是重要的,而且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我们的公共外交也一定会给国家的事业、给全世界人民的进步事业都能作出贡献。”

原文链接:

[香港文汇报]博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