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关怀教授追思会在明德法学楼601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部分师生代表、关怀教授生前亲友学生以及来自法学界、各兄弟院校的学者四十余人,一同缅怀这位法学前辈的光辉一生,追思他对中国劳动法制建设、对人民大学法学院发展、对劳动法学和法学教育事业、对普通劳动者维权事业的杰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副院长龙翼飞教授,法学院王轶教授、叶林教授、冯玉军教授、朱岩教授、郑爱青副教授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主任姜颖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金英杰副教授、北京市法学会研究部王秀海主任、金杜国际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兼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名誉会长姜俊禄、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秘书长张恒顺、原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劳动争议处处长王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立法处处长尤雪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政文部主编王比学等参加追思会并发言。追思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法学院副院长龙翼飞教授主持。
会场正中“沉痛缅怀关怀教授”的黑底白字横幅传递出沉痛庄重的哀思氛围。主持人龙翼飞教授宣布关怀教授追思会开始后,全体与会人员默哀三分钟。默哀完毕,大家观看了载有关怀教授生平的影像资料。伴随着哀婉的旋律,透过一行行文字、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与会人员追忆着关怀教授的大学青春岁月,看着这位劳动法学奠基人呕心沥血地献身于劳动立法、工会立法、为普通职工维权、培养劳动法人才的一幕幕场景,均为这位慈祥平和、无私奉献、坚守理想的学术泰斗而深感敬佩,哀悼之情亦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首先发言,他回忆起1987年与关怀教授一起在法学研究所工作的日子,感慨万千。他指出,关怀教授是一名富有强烈责任感的好老师,讲台上一丝不苟、认真备课,对每个学生极为负责,修改每一篇硕士论文都会一笔一划的书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履行着一名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职责。如此默默耕耘、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尤为可贵的是关怀教授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富有学术良知,坚持学术真理,并具备着一个法律人所应有的胸怀和抱负,将法治精神融于骨血之中,融于生活的点滴之中,耄耋之时依旧思索着中国劳动法的未来,是一名值得我们尊敬的学者、前辈。在生活中,关怀教授是个心中怀揣大爱的人,为人慈祥、平易近人,以广阔的胸怀面对世事,他一生远离权力,保持着对于纯粹学术的追求和钟爱。终其一生,关怀教授是个有理想、乐观的人,是个治学严谨、钟爱学术并大有所成的人,是个怀揣法治梦想并影响一代法律人的大儒,“只要是符合理性的学术追求,任何时候都不会受影响。”关老如是说,这样的前辈给我们后人树立了良好的人生榜样和正确的价值追求。
韩大元院长说,关老师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为共和国法治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劳动法、工会法、社会保障法领域。同时,关老一生以劳动者为本的学者良知也感染着亿万劳动者,作为一名学者,不仅在学术界、更是在广泛普通劳动者的心中,他都得到由衷的爱戴和尊重。韩大元院长表示,人民大学法学院将永远铭记和传承关怀教授的精神,继承和发展关老师一生所追求的事业。
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关怀教授是法学院的元老教师、是著名的劳动法学者。“关怀”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胸怀、境界与追求,关老师终其一生于劳动法,自1950年起在人大法学院任教,为法学院、为劳动法学科立下了汗马功勋,是名副其实的学界泰斗,让众多后辈学者能够站在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继续为法治中国探索前行。关老师对劳动法人才的培养、对劳动立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生都在切实帮助着普通劳动者,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坚持给慕名而来的求助者写法律意见,孜孜不倦地贯彻着内心的信念,将理论联系实际,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关心劳动法事业,关心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权利。就在3月22日举行的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年会上,病中的关老师还写来书面发言稿,勉励换届后的学会负责人,提出加强工资立法的研究。作为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的新会长,林嘉教授表示一定要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做得更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学者的作用,绝不辜负关老师的期待。
法学院叶林教授表达了自己与母亲两代人对关怀教授的怀念。他说,关老师的名字本身就表明了他用了一生一直都在帮助最弱势的社会成员。关老师生前曾说“凡是对于劳动法的发展有利、凡是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益,我都觉得是值得做的。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我认为是我的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乐趣。”关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去感动、感化他人,使周围的人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享受乐趣。关怀教授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藏与发扬。
法学院冯玉军教授受孙国华教授委托,代表朝阳大学校友会、朝阳法学研究中心,向关老师表示哀悼,并在会上宣读了孙国华老师为关怀教授写下的哀挽:
朝阳学子愤怒诗人争民主斥责反动派卑劣行径搞进步学运
人大老师资深教授讲法治维护劳动者神圣权利做现代施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律系姜颖教授回忆了关怀教授创办中国工运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法学系(现法学系)、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和之后的名誉系主任的情况,她感谢关怀教授对于劳动法学系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师资培养方面的杰出贡献。她认为关老师是一位善良、正直、对劳动法投注了全部热情的学者;这些都激励着后辈,关老师的精神永存。
原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副巡视员、现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常务理事王敏,受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法律工作部部长郭军同志的委托,代表法律工作部对关怀教授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和惋惜。她说,2000年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成立,关老师历任会长、名誉会长,在他的关怀下,学会不断发展。感触最深的是关怀老师的执着和法律人的精神。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怀老师作为全总法顾委委员、劳动法学界资深专家,虽年逾八旬,却老骥伏枥,不仅对工会依法参与劳动争议处理提出真知灼见,还就草案关键条款和问题,联名十余专家学者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并得到认同。作为后辈,她将永远铭记关怀老师的精神。
北京市法学会研究部主任王秀海在会上赞誉了关怀教授对北京市法学会的贡献,指出关怀教授发起的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自从创办以来一直是北京法学会中的优秀法学会,关怀教授是北京市法学会表彰的优秀法学家,并宣读了北京市法学会建会30年表彰的法学家评语。
原《民主与法制》记者张蕾女士用“温暖”两个字概括了关怀教授的一生。她说,关怀教授一生所做的事和他的治学为人都是给人带来温暖;现代社会需要温暖,需要传承关怀教授的给他人带来“温暖”的精神。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秘书长张恒顺介绍了关怀教授作为大家但是从不摆架子的人品,回忆了关怀教授维护外资企业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的事迹,最后追忆了关怀教授对于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的倾心付出、以及对学会会刊的认真负责的精神。
工人日报副主编王娇萍女士在会上回忆了以前采访关怀教授、一起参会的情景。感慨关怀教授为了工运事业付出了作为一个法学家的责任;关怀教授一生无怨无悔、呕心沥血为了劳动者、为了工会立法的完善,这种学者的责任和学者的良知是令人敬佩的,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值得后辈去传承和弘扬。
原北京四海宾馆员工代表赵灿在会上回忆了关怀教授帮助他们维权的事迹。他说道,如果没有关怀教授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合法维权,就不会有他们这些被无理解雇职工之后的安定生活。他特别强调了关怀教授不为名利,不为仕途,“关怀教授是老百姓的专家,是人民大众的学者” 。
中国政法大学金英杰副教授回忆了关怀教授身体力行、奉献于劳动法制建设的一生,不因事小事微,只要是关于劳动法的,关怀教授都勤勉为之。她还追忆了关怀教授在组织编写教材方面无门第之见、和蔼可亲的大家风范和高尚品德。
原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处长周万玲律师回忆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讨论《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过程中,各方对于工会是否应当参加处理机制存在很大争议,关怀教授敢于从学者角度提出观点,支持工会应当参加到争议处理,保证了该条例最终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她还介绍了关怀教授无私帮助当时的法律部审定教材的情况。她认为,关怀教授胸怀大爱、纯洁治学、普及劳动法、脚踏实地、服务工会、关爱学生的精神和高尚品德值得敬佩。
北京市京悦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法事务部主任王向前律师回忆了关怀教授在80岁高龄时候代表学者就当时正在制定中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建言献策,他们的意见受到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对该法的立法进程直接起到了影响作用。他介绍了关怀教授在劳动法、工会法和经济法理论方面的最早科研成果,他搜集到的最早的这些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都是出自关怀教授,这些史实证明了关怀教授不愧为新中国劳动法学的奠基人、工会立法的先驱和经济法的开创者。
关怀教授的第一届劳动法硕士弟子郑爱青副教授在发言中回忆了26个春秋的师恩情分,认为关老师既是严师也是慈父,长期关爱、指导学生,是一位父亲般的导师,引导着后辈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前进。她还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关怀教授在治学和为人方面的细节,指出关怀教授用自己的一生和行动践行了“一块煤”的精神:正如他17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画像》中的人生目标:“我是一块煤,从厚压的岩层下被崛起,为了增添人间的温暖,把自己变成灰烬。”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名誉会长、金杜国际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姜俊禄回忆了关怀教授看待《劳动合同法》的态度:从倾斜保护劳动者的角度,《劳动合同法》的制定非常有必要。他特别追忆了和关怀教授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关怀教授是一名有思想并有很强学术敏感力的教授,也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并且生命丰富的学者。
华为法律部创始人霍育英女士回忆了关怀教授帮助她改变了如何看待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她认为关怀教授像父亲一般关爱学生;在劳动法领域贡献卓著,应当成为劳动法之父。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政文部主编王比学女士回忆了多年的师生情分和多次采访关怀教授之后,感叹到:关怀教授走了,从来没有也再也没有无私地为劳动者说话的人,从来没有也再也没有人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骄傲。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同仙在她发来的书面发言中,回忆了1987年秋季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所关怀教授主办的劳动法师资培训班期间和关老师的交往,她特别指出,关怀教授一再嘱托她要坚守劳动法的教学和科研,正是关老师的嘱托使得她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劳动法的教学、科研工作。
中国记者协会记者权益部主任阚敬侠指出,关怀教授二十多年来既是严师又是慈父般的指导与关怀激励着她一路拼搏,老师的教导将永远铭记在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立法处处长尤雪云讲到,通过收集资料,发现中国最早的与人权有关的法学文章是关怀教授在50年代在《政法研究》上发表的《论我国公民的劳动权》,感叹关老师在年事已高时仍笔耕不辍,5年期间在杂志上发表了10篇文章。在与关老师的交往中,深切感受到了关老师慈父般的关爱。
大庆油田一个工亡职工的妻子胡倩表达了对关怀教授在其丈夫工亡案上提供无私帮助的感谢,称赞关怀教授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发表法律意见、维护弱势劳动者的权利,是劳动者的精神支柱。
中国政法大学杨飞副教授回忆到关怀教授曾是他博士论文答辩会的成员,他为此感到非常荣幸,表示关怀教授对于劳动法的贡献和热爱将激励自己今后的劳动法教学科研。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报》记者白永亮感谢关怀教授将他从法律的“门外汉”变成了如今的劳动法专业人士,回忆了与关老师在一些涉及劳动争议和劳动法话题的讨论中,关老屡次教育他坚持劳动法的立法宗旨。
最后,关怀教授的妻子王老师发言,回忆与关老师走过的路途,一路风雨,一路相伴。感谢人民大学法学院为关怀教授所做的一切,希望关老师的弟子们继承和发扬关老师的学术思想,学严谨刻苦、爱岗敬业、谦虚亲和、无私奉献,为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为中国地劳动法制建设努力奋斗。
相关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