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要闻
“作家谈写作”第三讲举办 探讨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2014-04-25 16:00:41
14,231 次浏览
来源:教务处、文学院
编辑:添翼

4月23日下午,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阎连科在公共教学一楼为大家带来了以“马尔克斯与中国当代文学”为主题的演讲。

image002副本

讲座伊始,阎连科教授剖析了中国人“马尔克斯情结”——“马尔克斯是在世的作家里最受中国人欢迎和推崇的,至少前几天(马尔克斯逝世前)还可以这么说。”马尔克斯进入中国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当时,“文化的沙漠中冒出文学的宇宙”,许多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反思“文革”浪潮和考虑社会的改革,相继出现了“伤痕小说”、“改革文学”。与此同时,外国文学作品也蜂拥而至,马尔克斯及其文学也随之而入。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外国作家和作品中,为何我们对拉美文学和马尔克斯情有独钟呢?

阎连科教授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是拉美大现实和乡村生活的小现实与中国的相似性——看似的荒诞、夸张的事件背后却是社会的现实存在。这也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其二是马尔克斯的故事常以家族兴衰为背景,就像《红楼梦》《家》那样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其三是马尔克斯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其可借鉴性。独特的结构、“流动空间”里的人、物描写等写作技巧,给当时刚刚摆脱单一革命文学的中国作家带来极大的补充。其四,对马尔克斯的崇敬,还因为《百年孤独》这样几乎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度的作品。此外,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写作技巧和风格到写作流派,马尔克斯极大影响着中国当代作家。然而,阎连科教授也指出,马尔克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羁绊。因为我们太爱马尔克斯了,以至于“每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与《百年孤独》发生联系”。但阎连科教授认为,最大的束缚不在于作家,而在于文学理论。

最后,阎连科教授分析了今日中国文学相对于拉美文学的不同和变化。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以及苏联文学的影响等是拉美文学所没有的。他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现实是不可控的。所谓“不可控”,即指现实过于复杂,以至于单个作家或作品根本不可能把握社会的发展脉络。基于种种差别,他建议文学界应抛弃过去的一些理论包袱,“超越现实,超越可能性,走进(他人眼中的)不可能”。

在交流互动环节,一些同学提出了网络小说的问题。“存在即为合理”,阎连科教授认为这类小说也应该建立自己的门类、批评理论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