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李泉教授来到苏州校区,以幽默风趣的讲解,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做了题为“关于‘汉字难学’问题的思考”的讲座。讲座由人民大学文学院苏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负责人张璐老师主持。另外,文学院董正存副教授也出席了此次讲座。
针对目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汉字难学”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李泉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汉字的魅力’应视为汉字的一个特别的优点,其特别的作用不可低估,至少会对‘汉字难学’起到一种‘打折’作用”。
李泉教授重点对“汉字难学”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举例分析,基于汉语作为母语和外语两个方面看,以往举证汉字难学的主要理据,如汉字“数量繁多”,“难读、难写、难记、难认”等,在信息化社会文字使用方式的新形势下,都可以重新认识。
评价汉字是否难学,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和评估标准,因而难以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李泉教授认为,汉字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降难机制,如高频字集中之系统“易化”机制,汉字读、写、认、用之间难易“转化”机制,拼音对汉字难读及打字对难写的“补救”机制。通过进一步梳理和论证汉字的优缺点,从而得出汉字并不是那么难学的结论。
讲座最后,李泉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并评价自己编写的《发展汉语·初级读写》教材的独特之处是“每篇课文暗藏一首歌”。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