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大”如何更好地促进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人大师生如何共同参与“微创新”、“微课程”和“微生活”?6月10日下午,校园信息化建设主题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师生共同讨论高校信息化首要应解决什么问题、在线教育会不会成为未来教学的方向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查显友,信息学院院长杜小勇教授,副院长陈红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张斌教授,以及信息学院杨小平教授、石文昌教授、梁彬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侯卫真教授、安清福教授参加研讨,来自校报记者团、人大新闻网、校广播台、网络新闻社、《青年人大》、《新闻周报》等学生媒体的学生代表一起参加了主题沙龙活动。活动由新闻学院2011级本科生尹航同学主持。
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沈晓春首先进行了题为“以教学为核心,化管理为服务,‘微人大’——校园应用发展之路”的演讲。自1996年起大力发展校园网络并于新世纪初实施“数字人大”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持续推进信息化服务管理,“以教学科研一线为基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建设一流大学的需求为目标、以资源平台建设为核心”,打造智慧校园。面向多数人的应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近期上线的“微人大”以“一张表”架构为特色,社交化和互联网化更为凸显,在课程管理、在线教学、生活服务、校园应用、校务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查显友副校长指出,我们当前正处于变革的时代,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鲜明的学科特点,学校将制定实施战略方案,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查显友副校长希望“微人大”建设成为线上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以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更好地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为师生提供更便利的校园生活。在做好大平台、小服务的同时,也要继续保持已经形成的优秀的校园网络环境。
杜小勇教授在发言中说,信息化不是目的,而是解决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等日常问题的方式。目前学校已经进入信息化3.0时代,应当着力解决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集成与统一。建设“一张表”工程,要解决不同对象如何打破原来信息系统形成的壁垒,在统一的平台进行整合等技术挑战,同时应按照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推行“微人大”服务平台。当前,在线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主潮流,中国人民大学开放课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应当对此进行宏观开发与建设。
张斌教授发言指出,未来高校一定会打破传统的实体形态,以双重形态呈现,网络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关键。目前,校园信息化发展已从技术层面逐步进入管理层面形成多种不同的系统。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集成与综合管理需要对已有的各项系统不断整合。人民大学应该从小应用做起,做好资源建设与师生服务。“微人大”具有自己的特点,学校应该进一步全面思考、部署,逐步解决“信息化建设之后如何体现大学精神”、“在线教育时代的知识碎片化”、“互联网带来的学习方式变革”以及“校园信息化避免‘唯数据、唯技术’窠臼”等问题。
陈红、石文昌、侯卫真、杨小平、梁彬、安清福等几位教授肯定了“微人大”服务平台在理念、技术、服务方面的创新突破,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加强面向用户的推广介绍,加强资源采集整合,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完善数据规划和整体服务,重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此外,要继续推进电子邮件系统和数字人大系统建设,解决师生关心的存在问题。
学生代表就“微人大”使用展开了讨论。新闻学院学生翁之颢提出,课程中心和课程论坛两个内容非常方便师生使用,在线课程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希望以后可以增加更多的课程,并且可以发行App(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应用,以更加方便学生日常使用。广播台学生记者李晓惠则从信息平台提供空间各部门形象优化、信息公开与服务开放、学生之间的社交互动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他学生媒体代表分别就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化融入课堂教学、“微人大”平台服务提升方向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微人大”的发展建设提出建议。
校园信息化建设主题沙龙系列活动以“开放·对话·自由·共享”为宗旨,广泛邀请人民大学校内师生员工参与对话,分享感悟,为打造“智慧校园”建言献智。自2013年以来,信息技术中心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校内师生座谈交流,此后还将继续就在线教育、校园移动终端发展等话题展开更深入的专题讨论。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