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校园时讯
法学院聘任校外导师 启动首届国际商事仲裁方向研究生项目
2014-06-10 10:00:02
11,189 次浏览
来源:法学院
编辑:人大新闻网

6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举行联合培养国际商事仲裁方向研究生项目启动暨校外导师聘任仪式。这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对于国际型及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促进高等法学教育与国际商事仲裁实务相结合,顺应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快速发展的趋势。

20140609203150682副本

贸仲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于健龙,李虎副秘书长、赵健处长、曲竹君处长、焦亚尼处长、姚俊逸处长、谷岩处长、岳洁处长和梁华处长,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张烨处长,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正处级审判员高晓力法官,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王洁秘书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陈波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王利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副院长龙翼飞教授、副院长杨东副教授、党委副书记郑小敏博士、研究生工作委员会主任冯玉军教授、国际仲裁研究所所长赵秀文教授、国际法教研室主任韩立余教授等,以及本项目的15位研究生出席了仪式。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杜焕芳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宣读了聘任于健龙秘书长为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的决定。王利明常务副校长兼副书记代表学校为于健龙秘书长颁发兼职教授聘书。

随后,韩大元院长代表法学院聘任于健龙秘书长为法学院客座教授并为其颁发聘书。

随后举行了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林嘉书记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的铜牌授予贸仲委副秘书长李虎。法学院副院长龙翼飞教授、副院长杨东副教授、冯玉军教授、赵秀文教授和韩立余教授分别为校外导师颁发聘书。

校外导师代表姚俊逸处长发言。他回顾了法学院与贸仲委在培养国际商事仲裁人才方面达成的共识,而这也是此次项目启动的大背景,旨在打造一个在国际上能代表中国仲裁水平和实力的国家队。他表示,国际商事纠纷中,仲裁是最重要的解决机制,而国内现在也越来越重视仲裁的作用;贸仲委此次能和全国最好的法学院合作,兼职导师们都感到十分荣幸,也将努力争做“有荣誉感,有责任感,有能力,有信心”的“四有”导师。

研究生代表包玲艳表示有幸能够入选第一批学员,格外珍惜这一机会。争取在今后更多的参与到实践学习中,真正了解国际商事仲裁的现实发展,也希望今后能够向各位老师多多请教,多多学习。

仪式的最后,于健龙秘书长发表了感言。他对人大法学院对贸仲委的信任表示感谢。近年来,贸仲委与人大法学院合作的国际商事仲裁高级研修班、中国仲裁周等活动取得了成功。今年,这些项目将会继续开展,同时增加更高层次的活动,中国仲裁高峰论坛、全国仲裁年会等也都将提上日程。他指出,目前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中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人才,此次联合培养项目意义重大。他肯定了人大法学院学生的能力,并希望项目启动后,师生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合作机制,更好地推动项目发展。

王利明常务副校长兼副书记在发言中对聘任仪式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并感谢各位仲裁员接受聘任。他表示,传统法学教育集中在诉讼领域,仲裁理论体系的教育受限,但这次培养优秀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人才项目的启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不足。希望各位受聘老师能给学生们和法学院带来更多仲裁前沿理念和信息,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韩大元院长对支持首届国际商事仲裁方向研究生项目的各位领导,以及给予法学院信任的各位导师表示感谢。他指出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就是将项目合作内容落实好,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新的课程体系,让同学们有效地得到最新的仲裁信息,通过密切合作培养优秀人才。他表示,法学院一定会做好服务工作,也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端正态度,规划未来,勤与校外导师进行学术交流。

至此,首届国际商事仲裁方向研究生项目正式启动,首批15研究生和15位校外兼职导师也遴选到位。项目实行“一人一导师”制,即为每位学员专门配备一名资深仲裁员为其校外导师,并提供专题讲授和专业实习机会,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仲裁理论体系学习和实务实践。法学院与贸仲委希望通过此项目培养更多拥有复合背景的法律人才,而在未来这些人才可以为建设中国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