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威斯顿不动产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中期)”(总第30期)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参加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教授主持。
论坛开始前,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上海市虹口区区委书记吴青,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等会见了陈雨露校长、杨瑞龙院长、毛振华所长、刘元春处长等论坛课题组主要成员,就当前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副院长王金定、人大上海校友会会长李振宁等参加了会见。
在开幕式致辞中,陈雨露校长表示,论坛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八年三十期,成为人民大学的学术品牌和研究高峰,每一期报告都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和关注,也得到了党和国家几任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肯定,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他指出,人民大学的历史传统、核心价值取向和学科优势特色等方面都具备建设一流大学智库的条件,人民大学智库群要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定,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随后,陈雨露校长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判断。未来,中国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库兹涅茨周期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等“三大陷阱”,并跨越经济增长次高速的调整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阵痛期和前期强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叠加效应”,必须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区分自我调整与开创性革命的内涵,辨明经济规律变化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的差异。
陈雨露校长还对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发表了观点。他讲到,当前的货币政策特别需要关注四个新特征:一是要关注M2与GDP的比率,判断主要矛盾是通胀还是通缩;二是要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率,判断是否要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三是要关注资产价格,判断是否要把实体经济价格和金融资产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双稳定”作为货币调控的目标,由此引领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目标与框架的调整;四是要关注“定向降准”的市场反应,判断货币政策能否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进而推动货币政策功能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陈雨露校长提出,当前中国面对的复杂问题,需要用中国自己的分析方法予以思考、判断和破解。包括宏观经济论坛在内的人民大学的智库群正试图持续探索出一套能够兼顾中国特色国情、汲取市场经济创新思维和精神,同时兼顾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办法,用以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正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校友代表上海校友会对论坛在沪举办表示欢迎与祝贺。
中国外汇投资协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刘珺,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首席策略师王庆,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金定、科研部主任刘靖北,人大上海校友会会长、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科研处处长刘元春、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课题组主要成员雷达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陈彦斌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老一辈负责人、承办方上海威斯顿不动产管理学院董事长唐燕、校友代表以及业界代表参加论坛。
论坛主报告发布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陈彦斌教授在论坛上代表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4年中期)—下行压力和刺激依赖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报告认为,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态势低迷,在政府相继出台的增加铁路投资、降低小微企业税负和定向降准等“微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再加上欧美经济复苏促使外需逐步好转,经济增长出现底部回升的微弱迹象,但是复苏势头并不稳固;房地产的低迷是导致2014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关键因素。由于房地产市场依然有比较旺盛的需求作为支撑并且抗压能力较强,地方政府高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相关税收,有激励而且依然有能力干预市场,因此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短期内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与周期性调整将给宏观经济带来很大冲击;“新常态+动态区间管理+微刺激”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而“微刺激”是其中重要一环,其战略意图是希望既能稳增长又能调结构。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刺激依赖症”,“微刺激”有其必要性,且当前“微刺激”稳增长效果已有所显现。但是,“微刺激”政策存在诸多弊端,其使用不能常态化、长期化。
综合考虑上述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报告对2014年经济走势做出如下判断:第一,年初普遍预期的“前低后高”或者“前低后稳”的态势难以实现,在“微刺激”政策和全世界经济微弱利好的共同作用下,全年能够勉强完成7.5%的增长目标。第二,受全球经济复苏、地缘政治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以及中国“微刺激”政策的逐步发力,通货膨胀率将小幅上升但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胀压力,预计全年CPI为2.6%。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建议:第一,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避免重走全面宽松老路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加大定向宽松的广度和力度以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并加强预期管理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二,财政政策方面,为了给大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政府应该实施略微偏松的财政政策,一是2014年的赤字率可以突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2.1%的标准,但不能超过2.5%,二是加快推广PPP(公私合作)和市政债等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三是加大减税力度、实施全面减税。第三,经济增速放缓所伴随的社会稳定问题需要“社会政策托底”。
论坛讨论环节由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李振宁主持。各位领导与与会专家围绕人大报告,围绕报告主题和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讨论。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对宏观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当前宏观政策没有大的失误,下半年经济无忧,但由于债务水平依然在提高,必要的稳增长、微刺激和定向宽松是需要的。中国外汇投资协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认为,房地产是周期性调整,只要城镇化没有结束,房地产发展还是有空间。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刘珺认为,内需主要是要考虑是生活还是生产需求,映射到服务业是生活服务业还是生产服务业?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他强调,生产可以让大家变得富有,而消费才可以让全社会更加的繁荣。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首席策略师王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问题,对比分析了日韩等国的情况。他认为,在使用汇率工具的时候可以利用某种方式如阶段性贬值来获得一个对内稳资产价格,对外稳出口,实现稳增长的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又不大幅放松,进而促使结构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在沪校友以及上海市政府部门、高等院校、金融界与企业界等各界人士600余人参加了论坛。中央电视台、上海第一财经、东方财富网、新华社、中国证券报、上海社会科学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新浪网、网易、华夏时报、上海证券报、中国经济周刊、新华社瞭望智库等多家社会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东方财富网等对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作为常设性发布会,“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自2006年创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十期,并发布了当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方面的分析与预测报告。论坛所发布的报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也被媒体评为内地八大权威预测机构,位列国家发改委之后居第二位。
相关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