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校园时讯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名家讲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若干问题”
2014-11-12 17:11:38
10,031 次浏览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裴诺

11月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主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名家讲座”在人文楼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梁树发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若干问题”的讲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教授担任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教授担任评议人。刘建军教授、王易教授、郗戈副教授、张晓华博士、欧阳奇博士、沈江平博士等来自各教研室的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及校外师生50余人参与了论坛研讨。

本着不是宣告结论、而是启迪思考的初衷,梁树发教授依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五个兼具基础性与前沿性的重大理论问题。

x-image001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实性”问题,梁树发教授通过阐释“著作的现实性”与“理论的现实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必须深入到特定的情境和具体的实践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来审视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这些著作和理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都是极具现实性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关系”问题,梁树发教授认为传统的学科划分方式(即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割裂并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必须通过总体性的方法来还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整体和历史整体,重新厘定学科之间的真正关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青年派’和‘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者’”问题,梁树发教授通过援引详实的材料,从理论和历史两个角度澄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知识分子只有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才能真正融入到革命之中,否则只能给革命带来消极的作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认同”问题,梁树发教授通过文献梳理和现实考察,重点探讨了“要不要做马克思主义者”及“如何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两个问题。关于前者,梁树发教授批评了某些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的现象,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同时他指出,国外从事“马克思学”研究的学者,虽然对马克思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亦非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后者,梁树发教授通过引证柯尔施的著述,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承认马克思主义全部原理“都带有特殊性”;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旨归是对现存世界的“积极改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梁树发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表现在空间具体和时间具体两个维度上。要想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什么及分量如何这一难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就必须既要超越固步自封的本土视野,又要超越抽象的国际视野,亦即对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双重超越”。

x-image003

在整场讲座中,梁树发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侃侃而谈;饱含着对年轻学子成长的殷切期望和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的深切关心。针对梁树发教授的讲座内容,侯衍社教授和张新教授分别作了清晰概括和精彩点评,既充分肯定了梁树发教授的理论观点、思想深度和治学方法,又有针对性地阐释和回应了相关问题。到场的其他师生也围绕讲座主题向主讲人提出了各种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部分同学表示,梁树发教授的讲座和其他老师的点评使他们受益匪浅,不但激发了学术兴趣,开阔了理论视野,而且促进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的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