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第40期
时间:2012.07.29

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生党员管理的长效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尝试和经验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问题也随之突显。与本科生党员相比,研究生党员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在同类学生群体(硕士生、博士生)中所占比例较高,人数较多,组织机构相对健全,骨干力量较强;知识层次较高,政治意识较强,思想相对成熟,理想信念比较坚定;相当比例的同志有过工作经历,有的还是原单位的骨干,社会阅历丰富,视野开阔。这些特点无疑有利于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党员成分复杂,年龄参差不齐,集体活动安排较少,集体感较差,且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培养要求使他们易于固执己见,这使得统一管理较为困难。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人数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目前有9600人,接近全日制在校生数的一半;其中有3225名党员,占研究生总数的33.6%,这一比例远高于本科生中党员的比例。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给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任务和挑战,这种情况在研究生党员管理方面同样存在。

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任务和挑战,我校有关部门和各学院坚持不懈地探索建立健全研究生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其中,作为我校重要的理论学院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探索、组织准备、工作实践诸方面都走在各院系的前列,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方法和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任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起来,决不能放任自流。他们提出,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出发,要探索加强对研究生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把研究生党员作为执政后备人才来培养的长效机制,重点在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执政党党员意识”、“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意识”等方面下足工夫,做实工作。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在研究生党员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很快确立了研究生党员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抓核心,带动全局;抓典型,促进一般;抓机制,保证长效”。按照这一方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生党员管理上实现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管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抓好研究生支部建设的核心,精选配强党支部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理论学习制度,指导各个支部通过严格而认真的程序把那些党性坚定、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遴选出来,负责党支部的工作。事实证明,这些同志被组织上挑选出来担任党支部书记后,都能获得党员和群众的认同,将工作抓实抓好,成为党员可以依靠的、上级可以信任的支部核心。

其次,抓住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用特殊办法培养“特殊”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抓核心”、“抓典型”的又一个表现,就是抓住成才这个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特别是党员研究生进行有计划的跟踪培养,在其科研或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其成才,如推荐发表论文、优先推荐到党政机关工作或挂职等。其结果在研究生群体中培育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先进典型,然后通过他们的发展、成才轨迹,再激励其他研究生不断进步。

第三,抓好研究生业务工作,促进研究生党员管理的载体和抓手的培育。持续8年,迄今已举办了26届的“博士生论坛”,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抓好业务工作加强研究生党员管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1997年春,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博士生提出了举办“博士生沙龙”为全院博士生提供思想交流、学术研讨平台的建议,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认为,这是一个好点子,但将“沙龙”改为“论坛”则更能体现严肃的学术研究氛围,并且有利于避免出现“沙龙”自由散漫、容易出现思想偏差的问题。“博士生论坛”每学期平均举办1至2期,每期确定1个主题,邀请有关学者作为嘉宾与全院博士生共同交流。论坛的策划、组织、实施全部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每期论坛的主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2005年10月12日,在全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隆重举办了第26期博士生论坛,主题是“构建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沈云锁教授主讲,还邀请北京市高校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的同志介绍经验。与会博士生代表介绍了博士生党支部建设的情况、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发,并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博士生论坛,一批博士生成长起来、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被推荐到核心期刊发表,如1999年在博士生论坛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评李洪志的伪善道德论》就被《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在头版全文发表。坚持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并为科研成果提供出口——在这样的高水平论坛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不仅提高了业务素质,思想也得到浸润、升华。该论坛也在长期实践中发展成熟,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教研互动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总结激励机制、动态开放机制等一整套管理机制。

第四,抓好机制建设,为加强研究生党员的常态管理提供长效保证。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生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初步建立了研究生党员管理的组织强化机制、党员管理机制、党员能力增强机制、党员责任落实机制、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党员自我约束机制、党员激励机制、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和党员干部培训机制。

经过多年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员所在集体成为实现“环境成才”、“环境育才”的典范,党员的党性意识、社会责任感都得到增强。

1998年底,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党支部所在集体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199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获此殊荣的班集体中唯一的研究生集体),2001年被中共北京市委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了教育部部长和团中央书记的接见。全国各大报刊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节目以及中央教育电视台等也都对此事给予专题报道。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至今,先后有数位党员博士生获得学校最高奖学金吴玉章奖,数位党员博士生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被推荐参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的评选。许多党员博士生还获得宝钢奖、神泉奖、光华奖、住友奖和华为奖等多项奖学金。一位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光荣入党的女博士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我感到在这个集体里生活很愉快,这里学风正派,大家都同心同德,想把学术搞好,把马列主义发扬光大。在这个集体里思想意识、学术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很明显的,是我多年工作、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生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政治坚定、综合发展、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集体精神,使学院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摇篮。学校党委始终关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日前,由学校党委一位负责同志牵头申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获得批准的“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课题,将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队伍和实践经验,开展子课题“构建新时期研究生党支部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拟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生党员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