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东方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时间:2012.07.29

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东方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未定与多义,构成了会徽设计的主导特征;

追求像外之像、景外之景,言外之旨,韵外之致,把握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蕴;

而静中求变、多义共生、激发想像、吁请参与又契合了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一 篆刻、红色与诚信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性主体图案,这是奥林匹克会徽设计的一大突破与创新。方案既富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极为鲜明浓郁的中国特色,又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的深刻主题和四海欢腾五洲同庆的热烈的狂欢节气氛。

中国篆刻艺术有悠久的传统,最早的篆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印”字左边是个“爪”字,就是手,右边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就是凭证。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印最初是国君授予官位的一种凭证。史书上说,苏秦佩六国相印,就是佩带六国任命他为相的凭证。印是一种授予,也是一种职责,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约定。是一种信任,也一种郑重的承诺。印是沟通交流、互相信赖的凭据。

所以,中国人称印为信,即所谓印信。印是诚信的象征。

所以,中国人说,心心相印。心心相印,就是以我心来印证你心,心心不异,心意相投,相互契合,彼此沟通。

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古老的印信为基体,其义深远。它代表着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国际奥委会对于中国对于北京的信任与委托,也代表有着数千年诚信传统的中国向今日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代表团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北京将举办太阳底下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中国印为这一承诺钤章存证:“世界给我以信任,我给世界以辉煌”,拳拳信义,昭告天下。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几千年来,红色一直是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本色,本色当行,乃为正典。

赤县神州,红色又是喜庆热烈、激情洋溢的中国色。它是中国庆典的盛节之色,万民欢乐的喜悦之色。普天同庆,当红不让。

红色又是朝暾霞彩,旭日辉光,是青春中国的风采。它是国旗的颜色,代表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代表东方一部伟大的史诗,又代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的红色交响音画。

红色的东方之光将燃起所有人心中的圣火:和平、友谊、平等、自由、光明、幸福和快乐。

二 篆刻、印信与文化中国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篆刻对书体、布局和线条有着精深的要求。然中国艺术最本质的范畴与构素之一则是含蓄多义,余味无穷。古代画论家沈宗蹇说:“树石本无定形,落笔便定。形势岂有穷相,触则无穷。态随意变,意以触成,宛转相关,遂臻妙境” 。另一名家笪重光亦云:“乃知惨淡经营,似有似无,本于意中融变,即令朱黄杂踏,或工或诞,当于象外追维。” 中国艺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至境,它既有直接可感的具体形象,又给人的想像和幻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它是具象的,又是写意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它是直感的,又是默会的;它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它是征实的,又是空灵的,即所谓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其最高境界是神在象外,象在言外,言在意外。

会徽中国印中的字形充满着令人惊异的多义性,具有多种理解和阐释的可能性。它追求一种“味外之旨”,一种“弦外之响”,启发人们无尽的迁思妙想。

印信中的篆字似一“文”字。它代表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的中国——一个不仅创造了象形汉字及竹简、篆刻、书法文化的中国,而且创造了围棋、“蹴鞠”和“捶丸”等丰富体育文化的中国。一个隐在的“龙”脚(繁体龙字篆书末笔),向世界昭示,我们是龙的传人。

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童年时代便已产生的、不可企及也无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辉煌顶峰之一。它弘浩博大,流丽万有,它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它阴阳相济,追求神人以和。

同时,五千年来,中国传统又创造了浩瀚的民族体育文化,其种类之齐全举世罕匹。它既有修身养性的五禽戏等各种气功导引术;又有防身健体的角抵、摔跤和武术;既有因时而作的端阳龙舟、重阳登高、清明秋千,又有娱乐表演的各种球戏和技巧;既有跑步、举重、嬉水、马术、射箭等夏季项目;又有冰嬉、滑雪等冬季项目。现代体育中的许多活动,不少可以在中国古代找到自己的雏型。

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运动谋求把体育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奥运会组委会必须制定一项文化活动的计划,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参加者和其他与会人士的和谐关系。相互了解和友谊。”2008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世界将来到这里,登临东方文化的圣殿,领略千年孔子的深邃,挽手百代文明的卓绝风采,来颖悟东方天地神人和谐大同的万古神韵。

奥林匹克的生活哲学将融汇深远而丰富的东方神韵,古老的希腊文明又一次与东方哲思相遇。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文奥运。

奥林匹克将开创多元文化交相辉映与会通融合的新纪元。

三、舞动的现代北京

印信中的篆字又似一“京”字。它代表有三千余年悠远建城史而又青春焕发的古都北京。

奥运与“城”有着悠久的联系。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伴随着城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在希腊的雅典,也是从城市开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独一无二的自身特征:历史悠久广远,发展脉络清晰,文明连绵不断、民族积淀深厚。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的历史虽然更为久远,但文明发生了断裂。英国伦敦在西方历史上建城较早,但距今也不足2000年。法国巴黎是欧洲较早建都的古城,距今不过1500年的历史。而北京,仅从目前发现的房山区琉璃河古城遗址算起,已至少有3000年的建城史。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各种文物遗迹3500余处,100多座博物馆,200多万件珍贵藏品。北京浸透着中华文明的深厚蕴积,沉淀着古老民族的艺术灵韵。

北京又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发展中的国际大都市,它的飞翔的速度,它的开放的胸襟,它的改革的宏大气魄,它的容纳万有、融汇古今的文化的凝聚力,无不令今日世界刮目,让未来全球震惊。

印信中的篆字“京”,恰如一位生气蓬勃并美丽舞动着的现代北京人,她像一位挥舞红绸铺展五环锦绣欢舞迎宾的少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红绸旋舞,彩带飘飞,热情洋溢的青春北京,正张开双臂拥抱今日的世界,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客宾朋。

四、运动、生命和人

印信中的阴文将印章篆刻艺术与运动的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字形幻化为一个飞奔撞线、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它代表着运动的奥林匹克。也代表着当代中国对人,对人的生命,对人类,对普天之下的兄弟姐妹的深切关爱之情。

当代中国,它的全民奥运,它的全民健身,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奥运会的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在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加广泛的普及。2008年奥运会能在13亿人口的中国举行,标志着一百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一个瞬间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这是奥林匹克主义的胜利,是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必将在奥运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那奔跑飞扬的奥林匹克精神,正跨过千山万水,穿越时间隧道,在东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奥运会是世界人民的大聚会。它是人数最多,地区分布最广,包容最大的盛会,是全世界人民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巨型狂欢节;它不仅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将在这里展示、发扬、交流与融汇。

在举行奥运会期间,1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万名以上的运动员,数以十万、百万计的记者、艺术团成员、各国的热情观众和旅游团体,都将来到北京。 这些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带来他们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风俗习惯礼仪,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饮食文化……千姿百态,争艳斗奇,同歌共舞,对话交融。东西方多样的文化和古今灿烂的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普天之下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男人和女人们将欢呼着莅临这一前无古人的狂欢的盛节。

奥运是人类生命之花的绚丽绽放,人的生命在这里将获得极度的丰富和展开。生命在这里将一再地冲刺极限,更快,更高,更强;生命在这里将被发掘出无尽的潜力,焕发出无穷的辉光和霞彩。

奥林匹克主义在这里将“冲刺”新千禧文明的又一次辉煌。

五、和平、和谐、和爱、和美

会徽下部是以中国书法写成的富于汉简古意的的英文/汉语拼音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

以毛笔撰写英文/汉语拼音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也许是富于后现代精神的一次文化探险,一次成功的探险。英文/汉语拼音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以古老的汉代竹简的书写方式写成,稚拙而又生动有趣,古朴而又极富现代气息,似率意、放任而又自然天成,涵韵无穷。它们与奥运五环一起,展现了奥林匹克主义和平、和谐、和爱、和美的新境界

和平是人类永恒的祈愿。人类的战争久远不绝,古代奥运会就起源于希腊人民反对残忍的战争和严酷的军事训练。从古代奥运会开始,人类就从未间断地呼吁和平,以奥运会的方式表达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运动会变成了反对战争增进友谊的盛会。

在一个人类生态受到巨大破坏的当今时代,自然和人的和谐的共存与发展,也成为奥林匹克紧迫的课题。而古老又现代的东方理念——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做出生动的补充,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类自身和谐相处。将启发并开创奥林匹克精神拓展的新的维度。

奥林匹克呼唤世界的和爱与和美。人类在这里对大写的人,对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生命表示了无限的崇仰和敬爱,对人类竞争中的互助、发展中的关爱怀着深切的同情和期待。奥林匹克又是运动的力与艺术之美的高度结合,它在运动中彰现了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的美。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尽展东方神韵,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思。

(编辑:黄惠馨)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