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助力北京奥运 向世界传递人文理念
时间:2012.07.29

9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奖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作为唯一的高校研究机构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该项殊荣。

八年岁月铸就荣誉

中国人民大学新图书馆五层,一进门就能看见四面墙壁上悬挂着的大幅人文奥运宣传海报和各种重大活动的照片。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所在地,同时也是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和奥林匹克图书信息中心所在地。
入口处,一张“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海报惹人注目。这句在北京申奥成功后的七年中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的人文奥运口号,正是由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于2002年最早提出的。
向里,走廊一侧的橱窗里陈列着《人文奥运》、《奥林匹克知识市民读本》、《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人文奥运研究报告》、《中国传统体育》、《北京奥运之魂》等各类奥运出版物。几间不大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正忙碌其中。511办公室里一块白板上写有“上传新闻”、“召开例会”、“发布每周信息”、“台湾学者来访”、“希腊学者来访”、“课题讨论会”、“宣讲团策划”等事项提醒。
研究人员的匆忙的脚步不觉已跨越了八年,2000年10月应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要求,在纪宝成校长提议下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金秋时节刚好迎来了她的第八个生日。
作为成立时间最长、在人文奥运方面学术影响力最大的研究机构,中心始终坚持研究、咨询和传播三项基本职能。
原北京市委常委、副书记龙新民认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筹备奥运会过程中最得力的助手和最有力的参谋”。
原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则说:“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代表了我国奥林匹克研究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出了人民大学的高水准。”

阐释人文理念的八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认为:人文奥运可以有文化奥运(Cultural Olympics)、人本奥运(Humanistic Olympics)、人民奥运(People's Olympics)三种代表性理解,是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成力的创新理念,其内涵非常丰富。可用一句话概括为:人文奥运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相互丰富、相互发展以实现和谐的奥运。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口号的最早提出者、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也认为:“人文奥运”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的精神的开拓与发展,我们提出的以“和谐、和睦、和美、和爱”为思路,是对西方体育文化和“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补充。中国有传统的“和合文化”,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中也有深厚的和谐文化基础。这样的一些西方哲学和中国文化中深厚的“和合精神”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和”这样一个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
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刚刚闭幕之时,冯惠玲教授就提出:对于北京奥运来说,人文奥运要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突出北京奥运会的特色,这可以概括为“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对于北京城市发展来说,要通过人文奥运带动北京市相关方面的工作和城市建设,即“以发展办奥运,以奥运促发展”。从现实层面看,人文奥运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创造性的战略实践,有着强烈的实践意义,是支撑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所必需的非物质领域的保障手段。人文奥运不仅是一个文化理念,也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开掘、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它包括北京体育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人的素质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此外,与举办奥运会有关的组织、保障、培训、宣传等工作,都可纳入人文奥运战略的范畴。这其中所涉及的大量问题,都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持。
成立以来,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组织大批学人参与研究,就人文奥运的理念、内涵及具体实施战略上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拓展,取得丰硕成果。
2003年3月,由中心组织编写,彭永捷、张志伟、韩东晖主编的《人文奥运》一书出版; 2004年6月,中心编写的《圣火传递心中的爱》一书出版。国际奥委会教育与文化委员会主席、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专门为该书题词“愿奥林匹克圣火传遍中国,传遍世界”;2005年1月,由许启贤教授和郑小九博士共同完成的专著《北京奥运之魂》出版; 2005年3月,第一年度人文奥运研究基地报告《人文奥运研究报告 2005 》出版。2006年5月,第二年度人文奥运研究基地报告《人文奥运研究报告 2006 》出版……
截至目前,中心出版的人文奥运相关图书已有20多册,中心研究人员在全国各大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接受海内外重大媒体采访报道200余次。
八年中,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承担了包括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委托的“北京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价(OGI)”和国际残奥委会、中国残联委托的“北京残奥会总体影响评价(PGI)”两大国际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奥组委等职能部门委托的国内项目共30余项。

智力支持决策咨询的八年

八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始终坚持课题研究,并根据课题研究成果为北京奥组委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2005年2月,中心承担的“人文奥运研究”课题对人文奥运理念做出了全面的阐释和研究,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同志对该课题研究报告相关内容做出了重要批示。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最终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大量采用,中心金元浦、彭永捷教授等参与还参与了《实施意见》的撰写工作;
2005年3月6日,根据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了“全面启动奥运培训工作”的提案,引起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的高度重视,奥组委相关领导多次到中国人民大学就奥运培训工作听取建议,并随即成立了北京奥运培训协调小组,全面启动培训工作。中心还编写了北京奥运会通用培训教材中读者群体最大的《奥林匹克知识市民读本》、《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北京奥运会大学生读本》、《北京奥运会窗口行业读本》等培训教材。
2005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启动一年一度的“北京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为政府提供“奥运会与市民素质提升”智力支持;
2007年6月,受北京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委托,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开展了“决战之年北京奥运培训工作研究”课题研究,对北京奥运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2008年初,中心承担“北京奥运培训效果评估”项目研究工作,提出的一整套测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拉萨“3.14”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后,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国内外舆情监测的基础上撰写了《对当前北京奥运舆论形势的若干判断和对策建议》,习近平副主席对该建议做出重要批示,并委托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同志约请课题组老师座谈听取意见,根据这一建议迅速成立的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者组成的“北京奥运会舆情分析与新闻宣传对策研究”课题组,全程跟踪奥运舆情,及时提供深度分析和对策建议。

传播人文精神的八年

除了进行学术研究、为北京奥组委及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还承担着向国内外介绍传播人文奥运理念的任务。
自2003年第一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始,受北京奥组委委托,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连续6年举办“北京2008”北京奥运国际论坛。在2007年的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上,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应邀出席北京奥运国际论坛并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先生及国际残疾人奥委会创始人、名誉主席罗伯特.斯蒂沃德先生等也应邀出席论坛并演讲。
2005年10月28日,由中心主办的“创意世界:动画艺术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启动了每年一届以弘扬“人文奥运”理念为宗旨的“3分钟奥运DV、动画设计大赛”,在全球范围内征集DV和动画作品。
大赛征集的作品为奥运开幕式筹备提供了启发和灵感。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和总导演张艺谋,曾邀请获奖者刘博探讨中国元素与奥运开幕式细节。陈维亚评价刘博的作品时说:“我觉得非常好,而且看了以后很受启发。他吸取的都是中国人特有的、独特的符号,但他进行了新的编排,通过色彩、通过线条流畅的变化,不断变化出新的形象出来,让人感觉一气呵成,而且非常亲切。”
2003年,中心最早提出倡议开展“微笑活动”,并先后提出“十万大军(十万核心志愿者),一张名片”(微笑)、“把最灿烂的笑容奉献给世界”、“志愿者是北京最好的名片”等人文奥运口号。2006年8月8日,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中央及首都25家新闻单位发出微笑倡议,正式启动微笑活动。8月28日,活动定名为“微笑北京”,口号为“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2006年,中心还最早提出了征集奥运笑脸的动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07年9月5日,北京奥组委面向全球发布《北京奥运会征集儿童笑脸征集书》。2008年8月8日,奥运笑脸出现在开幕式文艺表演中。
2008年7月29日,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发布内容为“友爱:对每一位宾客微笑;尊重:向每一面国旗致敬;热情:为每一次拼搏喝彩;优雅:欣赏每一个过程;包容:接纳每一种差异;文明:带走每一片纸屑”的“人文奥运、中国风度——北京奥运观赛行动倡议”。经过主流媒体的广泛传播,倡议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心还制作了十万多张文明观赛倡议卡,在奥运场馆免费发放。
在举办系列活动的同时,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还深入北京市众多高校、图书馆、社区和乡村,到达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远赴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韩国等国,举办人文奥运讲座。据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回忆,自己八年来关于人文奥运的讲座和讲演就至少有150场。
2007年3月底4月初,中心主任冯惠玲副校长率团访问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知名学府并奥运主题演讲和艺术展览。3月29日晚,以人文奥运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在耶鲁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展览包括北京奥运图片展和北京奥运会宣传片展播。耶鲁大学众多师生,特别是纽黑文市的华人华侨对展览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大家伫立在每一张展板面前,听志愿者讲解展板内容;北京奥运宣传片播放了一遍又一遍,观众始终全神贯注地欣赏,还有人打电话让家人也前来观看。那天的展览一直持续到近晚上10点,还有很多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迟迟不愿离去。
2008年4月9日,第二届“人文奥运美国行”活动在马里兰大学进行奥运主题展览。展览留下的签名展板后由该校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校园开放日展出,引起极大轰动。
人文奥运讲座还讲到了监区:2005年,中心研究员郑小九博士走进北京第二监狱宣讲人文奥运;2006年7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赴北京第一女子监狱做奥运主题讲演。
两年之后再次回忆这次女子监狱的讲座,冯惠玲教授依旧印象深刻:“我看到这些服刑人员眼中的泪花,临走的时候他们讲,我们争取快点出去看奥运,看能为奥运做什么时候,当前他们穿上舞蹈的服装,然后跳着舞,他们有再站起来,回归心灵的愿望。”
2007年6月,综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以普及奥运知识、宣传奥运理念、传递奥运精神为宗旨,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成立人文奥运宣讲团并拍摄了“奥运会与北京历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志愿北京 奉献奥运”等12集人文奥运主题讲座光盘。

“后奥运时代”的工作:总结北京 忙碌依旧


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已经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北京奥运会的脚步正渐行渐远。但气势恢弘、精致绚烂、处处彰显中华文化的开幕式,充满中国元素的奥运场馆,激情似火的现场观众,北京奥运的人文气息依旧在不少人脑海中激荡。媒体评论说:用十六天实践五千年人文之诺,北京成功了。
奥运结束了,但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工作依旧繁忙。对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曾繁文一个小时的采访曾六次被电话打断。曾繁文解释说,中心最近还有一系列活动,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据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介绍,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目前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后奥运研究,总结奥运精神文化遗产,总结规律、经验和教训,避免奥运后的蒙特利尔陷阱;二是继续研究“北京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价(OGI)”和 “北京残奥会总体影响评价(PGI)”等重大课题。目前,中心承担的各重大课题进展顺利,OGI项目的初中期研究已经完成,OGI和PGI项目整体在2010年可如期完成。
OGI评估项目由国际奥委会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设立的,旨在科学评估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举办城市乃至全球所产生的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自2008北京奥运会起,每个奥运会主办城市都要在奥运会结束后两年内提交OGI评估报告。报告将以奥运会总结报告第四部分的形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遗产,由国际奥委会永久保存并为全人类共享。2003年,北京奥组委邀请多所大学参与竞争,经评审专家评议,中国人民大学获准成为该项目牵头单位。
金元浦教授介绍说,北京奥运会上的很多工作,譬如培训工作无论从规模还是方式上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借鉴的经验。中心一直和英国同行保持密切交流,希望北京奥运会的研究成果能为2012伦敦奥运会及其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荣誉背后的团队:“我们都是奥运志愿者”

由于人文奥运研究中心项目制、跨学科、国际化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各院系各学科的学者都可参与具体项目的研究,学生也可以参与中心的日常工作。因此,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有一个说法:“全校的老师都是中心的研究员,全校的学生都是中心的志愿者。”
2004年到2006年期间,由于任务繁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会加班到晚上11、12点;2007年萨马兰奇先生来访前后,工作人员有时甚至会忙到凌晨3、4点才能休息,以至于有人深夜或凌晨打电话到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还会有加班的工作人员接听。久而久之,很多人都以为人文奥运设有“24小时接听”的电话。
作为学校领导,冯惠玲副校长工作繁忙,但身为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的她一直把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始终亲力亲为。2008年7月,她不顾身体生病,牺牲休息时间,全心投入发布文明观赛倡议的各项工作。
“由于进入研究中心之前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工作对研究员们而言都是‘本职工作’之外的‘额外工作’。由于肩负活动、会议、演讲、教学和科研等多重任务,每天都处在很紧张的工作状态。由于任务繁重,很多活动都要联系邀请国际学者,各国存在时差,没日没夜、夙夜奋战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说起八年来的工作,同时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的金元浦教授笑称“八年的抗战胜利了”。
“虽然如此,始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持我们:研究中心的所有老师、所有同学都是奥运志愿者。奥运会在我们家门口举办,奥运健儿将在赛场上获得体育的高峰体验,我们的奉献也将使我们获得人生中宝贵的高峰体验。”
在中心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及全校师生的鼎力支持;中心副主任魏娜、葛晨虹、李树旺、宋小荣,年逾古稀的沙莲香教授,廖菲等研究员对工作的投入和付出,中心客座教授萨马兰奇先生等对中心的支持,国际奥委会官员以及外国学者的关注都给了团队很大的鼓舞。
作为中心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员,新闻学院钟新副教授曾全程参与OGI项目的投标工作,承担了OGI 项目中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十余指标研究,并参与了OGI 初始报告的写作和翻译。2008年4月,作为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她还承担了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赴马里兰大学宣讲展览活动的前期沟通和全程联络工作。她认为: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承担的IOC等项目具有很大的价值,其成果将成为北京奥运留给人类奥运史的重要遗产,对于未来举办奥运会当有重要参考价值;作为学者能够参与其中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虽然多年来为项目的研究工作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也有非常宝贵的收获:中心的工作为自己提供了更多了解奥运的机会;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对自己的学术成长颇有助益;在跨学科研究的环境中结识了不少学术上的新朋友。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目前有一支近30人的学生志愿者队伍,之前已有6、7批志愿者先后在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服务,包括5名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的国际志愿者。志愿者主要参与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各项活动的组织筹备,志愿者工作同样实行项目制,各每个项目均有专门的志愿者负责。
新闻学院2008级研究生蔡志玲曾于2007年7月到2008年7月期间在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担任志愿者,参与筹备了2007年11月的奥运教育国际论坛,2008年4月的残奥会国际论坛和7月的奥运国际论坛等大型活动。说起自己在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一年的志愿服务,她表示:一切付出都很值得,项目制的运作方式保证了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和志愿者的双赢。通过负责组织具体的活动,志愿者的责任感、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10月15日,她再次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了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承办的“北京创举:奥林匹克的精神财富”论坛服务工作。

人文奥运研究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金元浦教授表示,人文奥运研究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也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科研组织管理经验,还提升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中心主任冯惠玲副校长也认为,人文奥运研究对提升人民大学科研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总结了人文奥运研究对学校科研产生影响的四个方面:
第一, 倡导面向现实,服务社会的科研指向:学校的科研素来强调关注国计民生,人文奥运研究项目更是以现实需要为导向。这些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办好奥运会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二、推进跨学科研究的实质进展:人文奥运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分布在全校十几个学科中,中心承担的OGI项目、PGI项目等许多课题都牵涉到多个学科,需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中心整合全校科研力量组建课题组,卓有成效地探索了大跨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如OGI课题组由经济、社会、新闻传播、环境、法律等近10个学科的教师组成,在研究中进行深度合作,学科互补,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第三、注重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坚持奥运研究服务奥运的宗旨,注重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提供研究成果,其中“人文奥运研究”课题、“奥林匹克文化普及与奥运培训规划”研究、拉萨“3.14”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后撰写的《对当前北京奥运舆论形势的若干判断和对策建议》等多项成果被转化为奥运筹办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案,为北京奥运筹办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四、改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奥运研究的很多课题涉及领域多,对成果质量要求高,需要理论、数据、事实的支撑,相关课题组十分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对改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谈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的荣誉,金元浦教授有不少感慨:“国内进行奥运研究的科研机构为数不少,中共中央、国务院将荣誉颁发给我们,是对我们团队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八年来,全体工作人员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但能为伟大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看到中心的研究成果被奥组委等部门重视和采纳,我们感到极为自豪和欣慰。我们确实获得了人生最宝贵的高峰体验。”

(编辑:文静)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