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志愿者吴迪:奋斗是一种习惯
时间:2012.07.29

吴迪,中国人民大学2005级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团委机关报青年人大报社社长,首都大学生英才学校2008级学生干部班成员。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国家体育馆志愿者业务口做志愿者服务工作,担任国家体育馆志愿者临时团委常委,主管志愿者宣传工作,创办了国家体育馆志愿者刊物《国风》,并组织领导了整个宣传工作团队。

《国风》系列刊物在奥运会期间出版10期,每3天一期,共60个版,15万字。《国风》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教授的高度赞扬。《国风》上的很多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多家社会媒体转载和刊登。

一份被超额完成的策划

2008年5月,吴迪被录取为奥运村的志愿者,起初奥运村的经理们是希望他去做宣传工作的,基于他的专业背景和青年人大报社的实践背景。国家体育馆的志愿者经理白连永老师也迫切希望把宣传这一块的工作做成国家体育馆志愿者工作的品牌,他通过青年人大报社前社长、国家体育馆摄影服务业务口学生主管周慧认识了吴迪,并把他“引进”国家体育馆,让他主管宣传工作。

6月,吴迪进入国家体育馆。他认真阅读了国家体育馆所有的志愿者工作的文件,并与相关业务口的经理建立的业务联系。通过数次协助白连永经理组织志愿者大型活动,吴迪熟悉了志愿者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准备草拟一份《国家体育馆宣传工作提纲》。

国家体育馆共有志愿者1400多名,其中近900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近250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100人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人大报社。吴迪担任过人大新闻学院学生会的副主席,又担任着青年人大社长,对人民大学的同学非常熟悉,人民大学在国家体育馆服务的3/4的同学都与他熟识,这对他开展工作十分有益。

6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110室彻夜灯火通明。刚刚发排了春季学期最后一期报纸的吴迪找来了包括青年人大报社总编辑李琳熙在内的几名“核心领袖”。吴迪告诉了他们一个“噩耗”——“暑假我们要继续工作”。这个“噩耗”意味着青年人大的部分同学一年12个月都将处于出高度紧张、职业和疲惫的出报状态中,鲜有休息时间,这在这个创办12年的组织当中从未有过。

出报纸?周期多长?经费何来?信息源何来?业务口工作和出报工作如何协调?学校的工作怎么办?青年人大的“领袖们”大四的前途如何?这一系列复杂而纠结的问题摆在了吴迪、李琳熙和他们的战友面前。

吴迪认为,能够在奥运期间做一个记录历史的媒体,即使付出再多艰辛的、没有回报的劳动,也是值得的。她的战友李琳熙也坚定地支持了他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之后的决定将改变100多位同学的奥运生活。

国家体育馆在“好运北京”期间曾经做过一种单张铜版纸印刷的《志愿风》刊物,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新来的这一批“专业”同学仅仅是能在效率上提升刊物的出版速度,然而,他们的确都没有想到。

奥运赛会期间,宣传工作是志愿者业务口的核心工作,志愿者经理们提出“三天出一期报纸”。三天一期是什么概念?北京青年报承办《志愿者》专刊的周期也不过如此,更何况那是一个专业媒体。除去印刷和发行的一天,出报的同志们平均每两天就要在完成选题策划、信息采集、稿件编排、版面美化的基础上出版6个版的刊物,这对于在学校以10天为出版周期的“青年人大”人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考验和挑战。对于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吴迪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这个尝试的风险很大,奥运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荣誉感是这个风险的最大价值。

做为中国人民大学团委的主要学生干部之一,吴迪充分展现了出众的团队组织能力。他与李琳熙一道,利用三天时间,把青年人大在国家体育馆做志愿服务的110名志愿者分成了7个团队,分别负责报纸采编、资讯服务、形象设计、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公关管理和运行保障等工作。制作了《奥运志愿者工作快讯》、《国家体育馆志愿者巡检报告》、《国风 快讯》、《国风 新闻》、《国风 资讯》、《国风 人物志》、《国家体育馆志愿者便携手册》等7种出版物;制作了国家体育馆志愿者形象展板等一系列宣传品;担任各社会媒体和对口单位的信息联络人,通过向各社会媒体和对口单位提供稿件,扩大国家体育馆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力。在团队保障方面,吴迪亲自将信息存档、报纸发行、团队激励等工作管理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种出版物的“准点出炉”。

奥运会期间,吴迪基本上保持了“上班服务、下班办报”的工作作风,每天工作的时间在12小时以上,睡眠严重不足,这种状态坚持了35天。

《国风》顺利地出炉了,每3天一期,按时出报。其内容之丰富、制作之专业、工作之艰辛在各个场馆中实属罕见。《国风》团队的很多成员都来自于专业业务口,白天坚守自己的岗位,下班后利用休息时间完成采访报道和版面编辑工作。每天晚上的学生活动中心110室——青年人大报社办公室,做报纸的同志们总是坚守着最后一缕学活灯光,直至天亮。

盛夏酷暑难耐,蚊虫闹心,没有冷气的办公室里人声鼎沸。简陋的设备、复杂的制作工序、紧迫的工期,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吴迪和他的团队在不分昼夜的工作着,是拼搏的冲动,还是青春的焦灼?吴迪拿出了他最喜欢“教育人”的话:奋斗是一种习惯。

吴迪的努力,整个团队的努力是有成果的。

2008年8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新闻界资深的新闻人,吴迪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老师高钢教授看到了《国风》。高钢教授欣然在《国风》上发表了《给我的奥运志愿者学生们》一文。是夜,吴迪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多么震撼的肯定啊。

2008年8月5日,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看到了《国风》,即兴赋诗一首《我曾是奥运志愿者——读<国风>有感》,发表在国风第4期上,这一天,距离吴迪的新闻学院三年学生生活结束不足两个月。

2008年8月6日,吴迪、李琳熙和青年人大前社长周慧,青年人大办公室主任陈泓一道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他们以一种极度负责职业精神进入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现场,拍摄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传火炬的全过程。这是记录这一个过程仅有的四名人大学生,青年人大也成为北京奥运期间唯一的现场报道的高校学生媒体。期间李琳熙现场采访了纪宝成校长,吴迪全程拍摄火炬传递的过程。8月7日,纪宝成校长到国家体育馆看望志愿者,当他拿到吴迪等人为他拍摄的火炬传递的照片时,非常感动。白连永经理还专门赠送了一套《国风》给纪宝成校长。

2008年8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看望国家体育馆志愿者,期间他专门提到了国家体育馆的《国风》刊物,认为《国风》办得很好。

在《国风》创办期间,许多文章被社会媒体采用刊登。 韩紫婵、王洁、邢瑞、董德的《“功夫福娃”的志愿者生活》 被《人民日报》、《新京报》全文刊登,新华网转载;许可、梁旭、王亚楠、雷婷的《从感动中国的支教青年到奥运志愿者》 被《人民日报》、《长江日报》全文刊登,人民网、光明网转载,《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欧璐的《蹦床资格赛“开锣”,“护床人”首进国家馆》 被《新京报》、《竞报》全文刊登,腾讯网转载; 杜韵竹、欧璐的《孙有斌:蹦床边的守护者》被《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新安晚报》、《信报》刊登,新华网转载; 欧璐的《16.5小时,国家体育馆完成不可能任务》 被《新京报》、《信报》刊登,新华网转载,《北京晚报》引用; 李烨池、邢瑞、黄志阳的《“超级义工“芬姐:以志愿为乐》 被《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刊登,搜狐网转载; 欧璐、胡岑岑的《蓝色先锋》 被《北京日报》刊登……

这份成绩单无疑是骄人的。而事实上,同社会媒体联系登稿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基于经验、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学生媒体是很难拥有社会媒体的视角的。《国风》如此大规模地被社会媒体录用稿件,原因有二。一是奥运的特殊背景,许多社会媒体的记者不是奥运会注册记者,没有权限进入场馆开展采访工作,故需要志愿者提供新闻线索;二是吴迪和李琳熙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对媒体运做规则的熟谙。这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培养和青年人大的半职业训练分不开。在与社会媒体的沟通之中,很多社会媒体的记者都惊异于吴迪对“新闻点”的判断力,他们都误以为这家伙有过丰富的社会媒体工作经验。

在《国风》制作期间,吴迪和李琳熙每天都会把报摊上的所有畅销刊物都自费买回,研究这些刊物的选稿标准、关注点和写作方式,并做了详细的归类和分析;他们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指导《国风》的办报工作,也一直把《国风》当作职业媒体来运做。吴迪说:我们就是要跟职业媒体拼一拼,我们具备了职业能力,缺的是平台,国家体育馆给了我们这个平台,即使我们为了这个平台付出了超额的劳动,也是值得的。

吴迪和他的团队都没有想到,当初仅仅是轻描淡写的策划,竟然被超额完成了。

《国风》的现实意义

我们往往很容易忽视宣传工作,我们认为宣传工作很“虚”,一时间很难看到现实的效果。然而,宣传工作往往跟记录、资料、数据、档案这些关键词相联系,当一部历史巨著需要完成的时候,宣传工作的意义就显而易见。“我们要做记录历史的人。”这是吴迪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事实上,《国风》的创办很大程度是在践行着“记录历史”的原则的。《国风》团队专门成立了信息管理团队,把国家体育馆所有的文字、视频、图片和刊物资料都收集齐当,存档备份。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琐碎的工作,但吴迪带领他们的团队做到了。这些资料也许很多年后将被存入博物馆、档案馆,成为著书立说的资料,成为秉笔书史的参考。

一时间,这个信息管理团队成为了资料输出了大平台,各对口单位都通过这个平台来收集国家体育馆的志愿者材料。吴迪顿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创办一份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当你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你将熟悉所有类似的过程,而在社会媒体的工作中如鱼得水。

吴迪认为,办一份刊物首先需要定位,明确你的阅读对象是谁,他们的特点(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有哪些,他们身处的环境是什么,在这个环境中他们的突出特点(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又有哪些。针对他们最迫切的信息需求明确刊物的定位——你要向你的阅读对象传播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其次,你要明确从什么渠道去收集这些内容,将遇到的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权限。把这些细节拉成一个链条,就形成了内容生产过程。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更好地吸引读者,还需要有一套成熟的编辑设计机制。

最后就是送印、发行和反馈的问题了。为了保障整个团队的运转,分工、人力管理、激励措施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当然,《国风》团队很成功地完成了这些工作。 吴迪认为:这看似是个很小的平台,很小的一次锻炼,但从中收获的经验和教益足以运用在各种工作之中,成熟往往来源于细节。

奥运会结束之后,国家体育馆运行团队赠送了青年人大报社一块牌匾,上书:“报道先锋、国之风韵”。这是一个能够铭记一生的荣誉。

很多时候,认认真真地去做好一件事,远比千万次的拍胸脯管用的多。

“奋斗是一种习惯”。吴迪和他领导下的《青年人大》团队,坚定地践行着这个信念,永远不变。

(编辑:杨依军)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