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我在奥运现场”志愿者手记系列(二十三):你不曾听过的志愿者故事
时间:2012.07.29

我在被称为“祥云福地”的国家体育馆工作,在这里,中国队收获了11枚金牌。来到国家体育馆的观众沉浸于中国选手摘金夺银的喜悦中,但他们不知道,冠军的身后还有一群不寻常的志愿者:他们可能是前世界体操冠军,可能是专业队的教练,还可能是前国家队的队员。

我是志愿者服务助理,负责宣传工作,还是《国风》的记者,就采访到了这样一位志愿者。

  8月18日,何雯娜夺得女子蹦床冠军,为中国军团收获第38金。她飘逸的弹跳和精彩的空中姿势引起观众一阵又一阵的尖叫和掌声。在她下方,4名专业志愿者站在蹦床四角,头跟随着运动员上下摆动,目光始终注视着她。这些专业志愿者就是“护床人”。

“护床人”的职责是密切关注运动员的姿势和位置,随时准备接住掉落蹦床的选手。如果发现他们有掉落蹦床的危险,距离最近的两名“护床人”就会迅速跑到可能掉落的位置,用双手、大臂或肩接住他们。“护床人”主要是挡或扶掉落的运动员,起缓冲的作用,避免他们的头部和颈部受伤。但“护床人”自己要承担一定受伤的风险。

我的采访对象叫孙有斌,今年24岁,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他是国家体育馆6名“护床人”中唯一的大学生。在此之前,他是国家体操队队员,“鞍马王”肖钦的队友,退役后担任了安徽省体操队教练。

孙有斌7岁开始练习体操,强项是鞍马。1993年,他进入安徽省体操队。1999年,他在城市运动会上获得鞍马第八名,而他前面7名运动员都来自国家队。也是在那次比赛上,他第一次见到了“鞍马王”肖钦,并和他同场竞技。在预赛中,孙有斌和肖钦并列第一。2000年,孙有斌获得了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单杠和鞍马的第三名。同年底,他又在全国体操锦标赛鞍马比赛中排名第八。2001年,孙有斌入选国家队,成为肖钦的队友。

但是,进入国家队不久,他的膝盖就受伤了。很多时候他只能顶着冰袋看队友训练。2002年,孙有斌因伤退出国家队。2000年底的全国锦标赛成为了他体操生涯中的最后一场比赛。

退役后,孙有斌回到安徽省体操队担任教练。他的学生危笑获得了安徽省少儿全能冠军和全国少儿全能冠军。但是孙有斌没有满足于做教练的成绩,也没有因为优厚的待遇止步。他想考大学,读书。理由很简单:走出封闭的训练环境,开拓视野,最后一次享受校园的氛围。2005年,孙有斌报考北京体育大学失利。之后,他一边当教练,一边复习政治、英语、语文和数学。第二年,他终于考上了。

孙有斌说,他上大学的最大感觉就是“这个大学没白上”。在体操队里,他什么都得听教练的,自己没有发言的机会。现在在大学里,很多想法都能讲,虽然有时候和同学争执,但是孙有斌很享受这种碰撞的感觉。

采访过程中,孙有斌说话的声音很小,表现得十分谦逊。他的腼腆让我难以相信他曾进入国家队,曾是肖钦的队友,曾是专业的体操教练。采访完后,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他没有因伤退出国家队,现在,在国家体育馆里比赛的会是他吗?他会为中国代表团添一枚奖牌吗?也许这种设想对孙有斌来说很残忍。

从国家体操队队员到教练再到大学生,孙有斌的角色转换看起来和许多退役运动员一样。但是他的路是靠自己闯出来的,每做一个决定要放弃多少既得的成绩,要下多大决心,要付出多大代价,我们都难以想象。最珍贵的是,他一直保持着独立的思考,明白要走什么路,懂得怎样把握未来。

国家体育馆,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也许就在一个角落,你遇见一位志愿者,跟他打个招呼,听他讲段故事,你都会震惊,感动。

作者系国家体育馆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级学生

(编辑:杨依军)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