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专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人文奥运研究彰显人大学术活力
时间:2012.07.29

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作为奋战了八年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副校长,这一刻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她所带领的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团队又有什么收获?人文奥运的理念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

记者:请介绍一下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成立近八年来在“人文奥运”研究方面完成的项目,我们的团队运作如何?

冯惠玲:近8年来,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共承担各类奥运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包含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奥运会总体影响项目和残奥会总体影响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以及北京市各有关部门的委托项目等。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以多方合作的运作模式大跨度地承担了各类研究课题,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合作方式主要包括:

一是面向需要,与有关主管部门保持密切合作。近8年来,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始终和着申奥、筹办奥运的节拍向前推进,在深入挖掘奥运理念的同时,着眼于服务奥运,为解决实际问题献计献策。我们受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奥组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2008环境建设办公室,北京市总工会的委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很多成果直接转化奥运工作方案和对策。

二是交叉融合,多学科学者通力合作。人文奥运研究涉及面很广,非单一学科所能胜任。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充分整合了我校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从不同的学术视角,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联合攻关,创造性地完成了许多课题。

三是开放运行,与国内外奥林匹克专家广泛合作。奥林匹克运动超越国界、种族的特征,要求有关研究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传承奥利匹克精神,对于首次来到中国的奥运,非常需要吸引国内外专家的参与和合作。因此,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与国内奥运研究专家、国际奥委会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希腊等国的奥运研究专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不同视角、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促进了我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各国奥林匹克专家对北京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四是各尽其力,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志愿者分工合作。人文奥运中心的研究实行项目制,教师以课题组方式承担研究课题,而中心大量的日常联络、网站维护、会务服务等工作主要由学生志愿者完成,人文奥运宣讲团也是由40多名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在中心的日常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锻炼。

记者:本届奥运会我们对奥运文化的重大贡献是什么?人文奥运理念的核心是什么?

冯惠玲:奥林匹克文化发源于西方,百余年来奥运会也主要在西方城市召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希望体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吸引世界上更多民众的参与,真正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北京奥运会对奥运文化的重大贡献在于实现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奥林匹克文化中融进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使得奥林匹克文化多元性的追求得到进一步显现。在奥运文化形式上,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吉祥物、口号、火炬、奖牌等都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结合的经典之作;从内涵上说,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友爱精神、包容精神、和平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相契合的,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与完善。

人文奥运理念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在2008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中,人文奥运是核心。人文奥运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把它的核心内容提炼为“以人为本,文化交流,大众参与”三个方面。

以人为本——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之一是通过竞技体育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顾拜旦提出的“体育为一切人”的思想一直为奥林匹克运动所尊崇和追求。人文奥运理念主张关注人,化育人,唤起民众对积极快乐、均衡发展的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认同和践行,提高中国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水平。

文化交流——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事,又是文化庆典,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会的大平台。北京奥运会极大地促进了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文化的交流,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彰显,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大众参与——奥运会不仅是少数体育精英的赛事,还是所有公众的体育盛事。奥林匹克运动希望以优秀选手为榜样,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人文奥运倡导大众参与、全民参与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从奥运中受益。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普通公民参与文明观赛,友好待客,每一个人加强体育锻炼,做好本职工作都是对奥运会的回应和参与。

记者:您在国内外多种谈到“和谐”,为什么说和谐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冯惠玲:奥林匹克运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一项国际性的努力,具有非常丰富、非常深切、非常崇高的和谐精神,具体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国际和谐与天人和谐等,这些和谐追求内含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原则之中,是对于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中国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如在自然观上主张天人合一、以天和天,在社会观上主张和为贵、政通人和,在处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善邻怀远、协和万邦。正因为此,和谐思想可以成为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精神和突出特色。

记者:“和谐”理念在本次奥运中是如何体现的?您认为应该怎样防止奥运期间一些不和谐因素?

冯惠玲:北京奥运会高扬和谐精神,彰显中国文化精髓,全面体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和谐追求。

首先,北京奥运会倡导大众参与,以筹备奥运促进全民健身,关注民众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实现奥林匹克精神所强调的身心和谐;其次,北京奥运会弘扬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友爱精神,实践奥林匹克精神关于相互理解、团结友谊的主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表达的 “北京欢迎你”的内涵以及北京为迎接四海宾朋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对人际和谐的追求。第三,北京奥运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追求,这与奥林匹克运动关于建立和平美好世界的宗旨是吻合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同样也是追求国际和谐的体现。第四,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的理念,既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响应。中国希望以绿色奥运理念的宣传和实施,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和谐是北京奥运会的主旋律,但是,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难以避免。尽管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主题是“和谐之旅”,但在海外传递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不少不和谐、不愉快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不和谐音符的存在,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办好北京奥运会,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和防范。

比如,让国内外尽可能多的人去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现状,理解北京奥运的和谐理念;对于国际上一些善意的指责,要有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对于恶意的歪曲,要及时回应,澄清事实,表明立场;国内一些地方社会矛盾要化解在基层,防止其扩大和激化;高度重视平安奥运,严防恐怖事件的发生。

记者:人文奥运宣讲团在国内外哪些城市作了宣讲?效果如何?

冯惠玲: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组建了由40多人组成的“人文奥运宣讲团”,宣讲团成员分为首席讲师、核心讲师、讲师三个部分,他们当中既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知名教授,年轻教师,也有在校学生。12位首席讲师每人主讲一个题目,拍摄了12讲人文奥运主题光盘。

截至目前,我校人文奥运宣讲团的足迹走过了国内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秦皇岛、海口等十多个城市,走向了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台湾、澳门地区,走进了机关、学校、企业、部队、社区等组织单位,宣讲百余场,听众数万人。

人文奥运宣讲团的宣讲活动受到了各类听众的热烈欢迎,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北京奥运理念与文化传播”、“奥运成功从礼仪形象开始”、“奥运赛事欣赏与观赛礼仪”、“奥运会与北京历史文化”等方面主题的宣讲,听众们从中了解了奥林匹克运动知识,对奥林匹克精神实质和北京奥运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参与奥运,提升素质,当好奥运东道主的热情。

记者:请谈谈在“人文奥运”宣讲中一件印象最深、最让您感动的事情。

冯惠玲:在“人文奥运”宣讲中给我印象深刻、心灵感动的事情很多,从到海淀区、西城区的“社区宣讲”到“人文奥运两岸行”的赴台宣讲,从干部、学生、市民到监狱服刑人员,听众们的热情以及他们对于2008北京奥运的熟悉程度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3月底4月初,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美国东部华盛顿、纽约、波士顿、纽黑文等城市开展的奥运宣讲。

3月29日,我们应邀在耶鲁大学开展奥运宣讲并组织奥运主题展览。许多耶鲁大学师生以及中国留学生参加了讲座,他们不但认真聆听演讲,而且能又快又准地回答我们提出的奥运相关问题,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海外公众对北京奥运会的热切关注。在讲座上,我让同行的十几位人大学生用英文分别阐释了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所蕴含的几大梦想,对北京奥运会五个吉祥物一一做了解释,与会听众对人大学生的英文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人大学子脸上洋溢的自信和微笑作为北京最好的名片呈现在耶鲁师生面前。

当天晚上,以人文奥运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在耶鲁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展览内容包括北京奥运图片展和北京奥运会宣传片展播。耶鲁大学众多师生,特别是纽黑文市的华人华侨对展览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大家伫立在每一张展板面前,听人大学生讲解展板内容;北京奥运宣传片播放了一遍又一遍,观众始终全神贯注地欣赏,还有人打电话让家人也来观看。那天的展览一直持续到将近晚上10点,还有很多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迟迟不愿离去,和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表达他们对北京奥运的支持和向往。那情景让我校宣讲团的每一个师生都深深感动。

记者:人文奥运研究项目对人民大学的科研和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什么作用?

冯惠玲:我校承担的奥运研究项目涉及面很广,具有现实性、跨度大、历时长等特点,这些研究项目不仅获得了很多开创性的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奥运筹办工作,也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科研组织管理经验, 对提升了我校科研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倡导面向现实,服务社会的科研指向

我校的科研导向素来强调关注国计民生,人文奥运研究项目更是以现实需要为导向。根据奥运筹办工作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需要,我们着力对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加以深入阐释和挖掘,编写了人文奥运行动计划纲要,倡导了奥运培训工作并编写多部培训通用教材,发布了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制了奥运志愿者培训效果测评指标,提出了奥运舆论对策,发起并推动了文明观赛教育普及活动等等,这些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办好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提供了有利的智力支持。

第二、推进跨学科研究的实质进展

奥运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分布在全校十几个学科中,中心承担的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价(Olympic Games Impact, 简称OGI)”项目、“北京残奥会总体影响评价(PGI)”项目、“北京奥运会培训效果考核评估”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以及国家文化形象构建”等许多课题都牵涉到多个学科,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整合全校科研力量组建课题组,卓有成效地探索了大跨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如OGI课题组由经济、社会、新闻传播、环境、法律等近10个学科的教师组成,在研究中进行了深度合作,实现了学科互补,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科研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全程管理,积累了组织大型跨学科研究课题的经验。

第三、注重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坚持奥运研究服务奥运的宗旨,注重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提供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被转化为奥运筹办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案,为北京奥运筹办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心承担的“人文奥运研究”课题对人文奥运理念做出了全面的阐释和研究,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同志对该课题研究报告相关内容做出重要批示“报告不错,提出了‘和谐’是核心,也提出了相关的工程建议,请结合各个方面的建议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件”,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最终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大量采用。

2004年年底,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开展了“奥林匹克文化普及与奥运培训规划”的研究工作,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纪宝成校长在2005年3月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了“全面启动奥运培训工作”的提案,得到了刘淇同志的高度重视。奥组委相关领导多次到人民大学就奥运培训工作听取建议,随即成立了北京奥运培训协调小组,全面启动了培训工作。我校编写了读者群体最大的4本奥运通用培训教材——《北京奥运会市民读本》、《北京奥运会大学生读本》、《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北京奥运会窗口行业读本》,共出版了19本奥运读本。2007年6月,受北京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委托,我校开展了“决战之年北京奥运培训工作研究”课题研究,对北京奥运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2008年初,我校承担了“北京奥运培训效果评估”项目研究工作,提出的一整套测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拉萨“3•14”事件和汶川大地震后,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国内外舆情监测的基础上撰写了《对当前北京奥运舆论形势的若干判断和对策建议》,习近平副主席对该建议做出重要批示,并委托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同志约请课题组老师座谈听取意见,根据这一建议迅速成立了由我校新闻学院教师组成的“北京奥运会舆情分析与新闻宣传对策研究》课题组,全程跟踪奥运舆情,及时提供深度分析和对策建议。

第四、改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奥运研究的很多课题涉及领域多,对成果质量要求高,需要理论、数据、事实的支撑,相关课题组十分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对改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如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发布的“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经过上万人次的多观测点现场观测以及大样本的入户调查,首次提炼出五类指标,测算出文明指数。为准确判断奥运国内外舆情特征,课题组进行了三组大规模实证分析,包括覆盖50多个国家405位意见领袖的书面调查;海外30家权威媒体360篇报道和国内多家主流媒体2998篇报道的监测与内容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北京奥运会舆论形势做出了可信的判断和预测,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奥运史上开先河的历时8年的OGI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指标跨度最大的课题,需要根据国际奥委会设定的120多个指标阐述北京奥运会从申办到结束对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对于这一大型长期社会系统观测项目,课题组在指标确定、入户调查、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上下了很多功夫,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数据库和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该项目初始报告和中期报告得到国际奥委会项目官员的高度评价,不仅丰富了奥运文化遗产,同时为北京之后各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成为开创性的具有广泛国内与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编辑 燕燕)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