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以“听课月”活动的开展为契机 全面推动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时间:2009.12.11

课堂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不断提升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意义深远。研究生院在学校关于“听课月”活动的统一部署下精心组织,贯彻落实。截至2009年12月2日,“听课月”期间学校领导、研究生院、以及学院各级领导共旁听了研究生课程181门次,访谈研究生约140人次。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听课月”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10月初,校长办公会决定本学期开展“听课月”活动。在此期间,校长纪宝成教授、校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常务副校长袁卫教授、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副校长陈一兵副教授、副校长陈雨露教授、副校长兼副书记王利明教授、副校长薛浣白等校领导深入到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堂,旁听了10门研究生课程。

10月14日纪宝成校长在苏州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旁听了陈满华老师讲授的《现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并对该课程教学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11月6日,纪宝成校长旁听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刘金龙老师讲授的《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硕士研究生课程,课间,纪校长与研究生进行了交流,他勉励同学们要深入学习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尤其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访贫问苦。

11月16日,程天权书记旁听了法学院杨建顺教授讲授的《国家公务员法》硕士研究生课程,该门课程主要讲授了国家公务员法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等内容,程天权书记对该课程教学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

10月22日,常务副校长袁卫教授旁听了统计学院王瑜老师讲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硕士研究生课程。11月24日,副校长冯惠玲教授旁听了张鸣老师讲授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硕士研究生课程。11月19日,副校长陈一兵副教授旁听了统计学院王瑜老师讲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硕士研究生课程。10月23日和11月20日,副校长陈雨露教授分别旁听了汉青研究院刘静老师讲授的《计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和李绍谨老师讲授的《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11月19日,副校长兼副书记王利明教授旁听了法学院肖建国老师讲授的《公证与仲裁法》硕士研究生课程。11月17日,薛浣白副校长旁听了哲学院彭新武老师讲授的《管理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院领导充分重视,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听课月”的具体工作。同时,研究生院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研究生课堂,共旁听了28门课程,旁听的课程以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主文献研读课为主。

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教授除陪同纪校长旁听研究生课程外,11月17日单独旁听了经济学院于春海老师讲授的《世界经济专业主文献研读课》博士研究生课程,11月13日刘凤良副院长旁听了哲学院韩东晖教授讲授的《外国哲学主文献研读课》博士研究生课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课程结束后,他们与学生进行了交流,着重听取了博士研究生对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紧抓落实,层层把关,使“听课月”活动走向深入。各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全面落实学校和研究生院的工作精神,院长带头,合理安排本月的听课工作。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等部分学院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对“听课月”活动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科学的规划。各学院院长、书记、副院长、副书记、系主任、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以及部分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旁听了143门研究生课程。(附:“听课月”期间研究生课程听课情况统计表

任课教师充分备课,认真教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总体情况良好

教师们学识渊博,学贯古今,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反响良好。部分教授年逾古稀,但仍然坚持给研究生上课。例如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所长成崇德教授,他亲自为博士研究生讲授《专门史主文献研读课》。这些知名教授学识渊博,专业积淀深厚,学风严谨,教学认真。从知识传播和科研探索等不同方面给予了研究生全面而充分的启发和培养。

部分中青年教师学富五车,正值教学、科研事业的巅峰。他们给研究生讲授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前沿方法,让研究生充分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得当,案例充分,教学效果显著。如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刘金龙老师讲授的《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理有据,将一个看似简单的研究方法作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刚从海外留学归来,他们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国际学习背景,有的用英语给研究生进行教学,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同时,青年教师也给研究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促进了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比如汉青研究院刘静老师讲授的《计量经济学》和李绍谨老师讲授的《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既有前沿理论又不乏详细而具体的方法推导,层层分解教学内容,对扎实研究生的数量研究功底具有重要意义。

听课中发现,大部分研究生任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重点突出,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研读课的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教学特点明显。

商学院支晓强老师讲授的博士研究生主文献课程采用学生解读,教师点评,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上一次主文献课,需要在课下加班加点准备好几天,访谈中学生感到一门课学下来颇有蜕皮掉肉的感觉。还有的主文献研读课采用教师导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讲述某一论题的理论发展沿革和发展背景,以及不同时期这些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时的作用以及它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准备好的相关文献材料进行解读。除此之外,还有些课程采用文献或著作作品评论的方式开展教学。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反映了研究生教学的特点,不仅调动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研究生的学术规范。

全面梳理、认真剖析,在不断总结和分析中稳步推进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全程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体现整体性,即应遵循本科-硕士-博士逐步递进的原则和思路来安排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既要防止出现课程教学内容在本科阶段或硕士阶段的重复,又要防止完全的独立,缺乏相互联系。

但是在听课和访谈过程中发现,部分研究生课程的定位不够明确。有的研究生课程出现与本科的同类课程部分内容雷同的现象,集中表现在部分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和方法课中,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来源不一,基础差异较大,或者是基础好的学生 “吃不饱”,或者是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为了统一教学,教师只好降低教学标准,重复讲授部分本科教学内容。

还有个别课程由多名教师共同上课,但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课程的参与兴趣。

因此,从完整学位的设计原则出发,合理布局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点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全方位设计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定位不明的问题。同时,当多名教师同开一门课时,开课学院需要合理组织课程教学,需要由主讲教师对课程整体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认定,明确课程教学完整的体系和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这类课程出现内容拼凑的现象。

其次,要拓展思路,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适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研究生的教学区别于本科生,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讲座式、导读式、讨论式等等。

但是在与研究生的访谈中发现,有个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尤其是一些课堂人数较多的公共课,师生间的互动很难开展,学生的听课效果不甚理想,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如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尽管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和博士研究生层次开设了8个教学班,博士研究生的班级规模为22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的班级规模为300人左右,对于这样的教学大班,任课教师很难作到教学互动。

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生院计划进一步开展公共课教学改革。在法学院开设“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研究”,经济学院开设“邓小平经济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开设“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同时,继续在商学院等学院试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推动公共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公共课教学效果。

研究生院将以“听课月”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将听课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教与学的互动,努力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氛围。

(编辑 燕燕)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