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七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朱岩,副院长宋友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慎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吉伟、常庆欣出席论坛,校内外100余名研究生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马慎萧主持。
朱岩在致辞中表示,今年的论坛选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有助于促进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与科学认识,推动青年学子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青年学子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他表示,希望青年学子能够立足中国实践、回应时代之问,坚持守正创新、培植学理厚度,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宋友文宣读论坛获奖论文名单。
常庆欣、郑吉伟、宋友文、郝立新、朱岩分别为获得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的同学颁奖。
(马慎萧主持)
郝立新作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题报告,从“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着力点”展开阐述。
郝立新从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把握聚焦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来,讲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内涵、目标、任务等问题,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面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角度论证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问题;从改革基本原则与改革重点等方面回答了“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优秀人才、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最后,他强调了何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着力点”,重点说明要做到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优秀论文报告与专家点评环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郭一凡同学主持。在该环节中,八位优秀论文的获得者分为四组进行论文报告,四位专家老师分别进行点评。
来自中山大学的刘婷玉同学针对“人民城市”这一概念展开源流考释并论述了该概念话语演变的过程。复旦大学的李文莹同学抓住“术语的革命”一线索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理论内核和演进范式展开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21世纪“新质生产力”术语革命的相关问题。
郑吉伟从三个“新颖”方面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思维:第一“新”体现在两篇文章主题新颖,紧跟中央新提法;第二“新”体现在角度新,两篇文章面对新理论新名词没有只停留在对新提法的阐述层面,而是加入了自己独到的构建思路;第三“新”体现在两位同学的分享着眼于解读论文的选题思路从而更好地引发大家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炜杰同学基于MEGA²《资本论》第一卷及其手稿就学界长期争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之谜进行破解。中国人民大学的薛绍文同学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视角下回答了“技术封建主义”是“封建主义的复现”还是“数字资本主义的进阶”这一问题,并对“技术封建主义”展开批判。首先,薛绍文阐释了“技术封建主义”者所持的数字资本主义对社会大众的剥削与统治转入了“新封建主义”阶段的观点。
郝立新表示,两篇文章选题好、学术分量厚重、注重文本解读、对基本概念的分析细致且环环相扣。同时,他也分别说明了两位同学的文章中还有待思考的地方,希望两位同学在部分含义的判断和解读、词语概念解释和相关表述以及文章支撑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四川大学硕士生王贝宁以《从“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和再认识》为题,提出“第一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党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浙江大学硕士生刘王飞以《马克思“交往”(Verkehr)概念使用考——兼论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为题,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出场及其在《形态》中的多重意涵、《形态》后“交往”概念的意涵偏向及其思想动因以及“交往”概念的使用演变及其对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彰显。
常庆欣充分肯定了两篇文章的论题与研究方式,以及两位同学在文章上所付出的精力以及对待研究的认真态度。同时,常庆欣也提出了论文改进与提升的方向,要进一步思考是否做到了话语含义精准对应,对真正重要的理论问题予以进一步的解决。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生单璐玉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要义》为题,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从政治保障、理论指导、道路指引、核心支撑四个方面阐释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实践路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向度及其叙事逻辑》为题,从历史生成、文化资源、发展旨归、价值意蕴四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向度及其叙事逻辑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向度的历史生成,阐明了中华文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因子、推动文化繁荣与文化更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指向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宋友文对两篇文章的选题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表示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展现出了较好的研究基础。同时,宋友文也提出了论文改进与提升的方向,提出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进一步”三个字,追根溯源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得到解释,并希望两位同学在文章的学理性上加以深耕。
当天下午,四个分论坛分别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三大主题开展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