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午,一场特别的学术沙龙在生态环境学院召开,学院的教师们围绕“如何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阐释,支持美丽中国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展开讨论。从2023年起,生态环境学院党委坚持直接抓创新,努力推动数字强院建设,致力于不断提升学院学科建设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学院师生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
沙龙上,具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管理学、生态学以及统计学、工程科学、法学、哲学学科背景的老师们,围绕生态环境学科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话题展开深度研讨。从大语言模型LLM到通用人工智能AGI,从现实领域的生态建设到数字产业的绿色转型,探讨主题不断深入,精彩的思想火花频出。本次沙龙不仅促进了跨学科的沟通交流,也增强了学院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性机遇的能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产大模型Deepseek出现的局面,哲学社会科学也迫切需要强大的计算技术支持,以便更高质效地生产学术成果,培养专业人才。
自2024年起,生态环境学院便开始实施研发学院自主垂直领域大模型的计划,DeepSeek的出现为这一计划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月25日,生态环境学院生态文明大语言模型(EE-LLM)上线开展院内测试。该系统已学习了约80万字学院师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以及约20万字生态文明领域的法规制度、政府公开文件和典型案例,并接入DeepSeek R1 671B满血版,能够就生态环境领域有关问题给出相对专业的建议,支持学院师生开展科研和实践工作。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做出了面向全国建设咨询服务中心的部署。其中,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服务中心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学院提出“人机共谋”的建设理念,即将中心打造成由教师、学生、地方管理者和智能平台共同支持的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体系。除生态文明垂直领域大模型外,中心还拟借助Ai学生实训平台、问诊式自动咨询接待平台等,开展咨询服务和实践训练。通过信息技术,充分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大学实践领域的发展,打造面向未来新文科与新工科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月下旬,生态环境学院计划为首批赴福州研究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学的研究生们开设一堂“人工智能思政课”,讲清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演进历史,讲透高技术条件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讲明科技、人才、创新的内在联系,增强同学们抢抓科技发展历史性机遇的意识以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研究实践的能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