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法学院师生参访许崇德教授家乡纪念馆
来源:法学院
时间:2025.03.07

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生一行来到“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许崇德先生的故乡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参访上海市崇德尚法文化馆,就共同弘扬法学家精神、加强纪念馆协作建设等进行深入交流。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法学院原院长、教授会主席韩大元,法学院部分老师、校友、学生参加。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寄语教师时强调,做好老师、做“大先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202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法学院推出了“追寻大先生足迹、感悟法学家精神”系列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为首期。

法学院师生一行先后参观了上海市崇德尚法文化馆一楼的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展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展览、长三角法治文明成果展览和二楼“宪法泰斗”许崇德先生生平事迹展馆。

参观后,法学院师生代表与崇德尚法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座谈。杜焕芳、韩大元向崇德尚法文化馆赠送《许崇德全集》等图书。

座谈中,韩大元表示,许崇德教授一生追求宪法学术,是新中国宪法学的奠基人,他的学术贡献和实践成就不仅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学术榜样。为纪念许崇德教授的卓越贡献,弘扬其学术精神,崇德尚法文化馆积极收集资料,将许崇德先生作为宪法泰斗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进行了充分展示。希望人大法学院与崇德尚法文化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一是法学院与文化馆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学术资源共享平台,将许崇德教授的学术手稿、著作、教学资料以及参与宪法起草的珍贵档案数字化,供学者和公众查阅研究。通过资料共享、档案共享等方式,让文化馆中呈现的许崇德先生人物形象更鲜活立体,讲好许崇德先生作为“大先生”的故事。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宪法学研究的深入,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许崇德教授的学术贡献。二是法学院与文化馆可以联合举办以许崇德教授学术思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展览,邀请国内外宪法学者参与,深入探讨许崇德教授的学术遗产及其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三是结合许崇德教授的教育理念,法学院与文化馆可以共同开发宪法教育的创新课程,将许崇德教授的学术思想融入现代宪法教育中,培养更多具有宪法意识和爱国情怀的青年学子。

杜焕芳表示,崇德尚法文化馆通过收集和展示许崇德教授的学术手稿、著作、参与宪法起草、基本法制定以及“一国两制”实践的珍贵史料,生动再现了许崇德教授的学术生涯与人格魅力。这些资料不仅展现了许崇德教授作为宪法学泰斗的学术成就,也深刻体现了他如何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服务国家建设、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法治进步的深厚爱国情怀。许崇德教授一生致力于宪法学研究与实践,始终将国家的命运与宪法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爱国情怀贯穿于学术研究、宪法实践和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一生奋斗的精神动力。崇德尚法文化馆通过展览等形式,向公众传播许崇德教授的爱国精神,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他的学术贡献,更激励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学子投身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和教育事业。杜焕芳表示,希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文化馆进一步加强合作,在讲好许崇德先生故事的同时,引导法学院的师生更好地感悟许崇德先生作为杰出法学家的精神内核。他强调,许崇德教授的精神不仅是法学界的宝贵财富,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通过深入合作,双方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许崇德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爱国情怀,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国家的法治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法学院教师郝晓明、李修棋、白金凤,校友孟凡壮、于浩,在校生邬云等参与本次活动。崇德尚法文化馆陆华、何誉红、陈依婷等陪同参访。

通过此次访问,法学院与崇德尚法文化馆就许崇德先生的生平事迹编撰、崇德尚法文化馆的建设及如何共同讲好“大先生”故事进行深入探讨,成果丰硕,为“追寻大先生足迹、感悟法学家精神”系列主题活动开好头、启好步。

编辑:崔逢源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