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晚,人大智慧空间“DeepSeek青年谈”(第一期)在苏州校区举办。中法学院本科生管晓、何昱霖、李果芮,智慧治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芷璐、赵瑞坤,博士研究生高鹏飞等六人进行主题分享,智慧治理学院副院长宋鹭,苏州人工智能学院于秀宾、邱翔、冯媛、司美琴、黄琪,智慧治理学院李艺琳、魏培晔等共同作为与谈嘉宾参与点评,苏州校区研究生部执行主任马润有主持活动。
管晓围绕“你的行动,是DeepSeek的极限——在AI时代撕掉标签、抢夺定义权的三个法则”的话题,呼吁青年突破“做题思维”,拥抱开放创新。她通过社团运营、自媒体实践与科研经历,强调“行动力”是拓展技术边界的关键,鼓励青年学生善用人工智能工具,打造个人独特价值。
何昱霖围绕“AI赋能,我的未来不是梦——利用AI语言模型学习法语的思考”主题展开,从法语初学者的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人工智能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精准分析学习者需求,结合语音识别构建沉浸式场景、模拟真实语言环境、融入游戏化设计,增强学习趣味性,开启智能化语言学习的新时代。
李果芮从“DeepSeek后我看到的模型平权”话题出发,深入探讨了DeepSeek模型生态的多个关键议题。重点分析了开源与闭源模型的平权问题,提出DeepSeek通过完全开源策略和极低的定价推动了技术民主化,降低了训练成本,促进了应用层的爆发,预测未来几年将出现更多基于大模型的垂直领域应用。鼓励大家积极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将程序化工作封装成工作流,并通过低代码和无代码平台实现创意。
周芷璐以“智联金融,未来已来:DeepSeek与大学生的‘AI时代’”为话题,从金融科技与智慧治理的方向分析了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社会变革。从人工智能对智能投顾、数据处理的革新的角度,提出了青年学生需要主动学习技术原理,培养跨学科能力,积极适应科技变革和对岗位替代的风险。
赵瑞坤围绕“DeepSeek组合应用提升学习效率”的角度,对DeepSeek如何使用展开分享。他首先提到了“想知道DeepSeek能做什么,往往也需要认识到DeepSeek做不了什么”,换言之“明确AI能做与不能做”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强调人机协同的重要性,并现场演示工具联动的创新场景。鼓励大家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DeepSeek组合工具,希望自己为人工智能的未来贡献力量。
高鹏飞从“‘AI+金融’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以及行业实践”的主题出发,提出在DeepSeek横空出世后,数字营销、数字员工、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AI场景在金融行业全面加速落地,行业亟需"AI技术+金融业务+合规安全"复合型人才。引发作为青年学生如何积极投身于时代大潮的思考,并提出“跨学科交叉创新+大模型教学相长+产学研联合创新”是对时代发展最好的答卷。
六位本硕博学生现场思维激荡,观点纷呈,分享结束后,与谈嘉宾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的意义,认为分享内容展现了大家较为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展现了青年学子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
于秀宾强调“独立思考”与“技术服务于人”的核心理念,鼓励人大学子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担当的精神,在时代变革中勇当先锋。邱翔倡导大家在时代浪潮下,躬身实践,探索“DeepSeek+”的日常应用。冯媛呼吁终身学习,鼓励青年学生以复合能力应对挑战,用好AI工具,拓展自己能力的边界。司美琴以“机遇与挑战并存”激励青年与时代同频。黄琪回应“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本领恐慌”,呼吁拥抱变革、突破局限。李艺琳从青年教师视角出发,希望与学生共同探寻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的新路径。魏培晔回应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打造个人品牌的重要性,鼓励与时代同进步。最后,宋鹭总结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人才培养如何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型改革的思考,强调科研创新与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鼓励青年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伦理与公平,在保持好奇心与创造力的同时用人文精神驾驭科技浪潮。
“DeepSeek青年谈”(第一期)通过“青年对话+师生交流+共同探索”的创新形式,展现了学生群体的时代思考,也激发了青年学者的思想碰撞。现场参与者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交流打破了课堂边界,为学术探索与个人成长提供了全新视角。
之后,“人大智慧空间”将持续引入跨学科议题,推出“AI青年谈”系列沙龙、学术研讨与成果发布活动,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中的驱动作用,助力青年学子在技术浪潮中勇担使命、开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