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暑期赴地震灾区参与儿童关怀活动
时间:2008.09.09

8月2日至8日,由13名本科生组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地震灾区青年志愿者团队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的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县花荄镇的京安小区及驿安小区灾民安置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同在蓝天下”儿童关怀计划志愿活动。

“同在蓝天下” 灾后儿童心理救援活动是由耶鲁大学中国本科留学生协会与中国希望九洲危机干预志愿者联盟联合发起的。本次心理干预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灾区儿童的心理状态,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减轻灾难带来的心灵创伤并长期为他们的发展进行帮助和引导。

参加这次志愿活动的人民大学成员有:国学院的梁珏,财政金融学院的高倩,理学院的莫驰,外国语学院的谭斯多、程汉、李悦菲、李佳婧、郭尤媛、李梦媛、张寸渊、李岩。团队由谭斯多带队,程汉任秘书。来自同济大学的李作然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郭佳芸同学也参加到了人民大学团队之中。


行前培训

8月2日,志愿者队伍来到了成都市,接受了专业心理培训师为期一天半的行前培训,包括:户外生存基本常识、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基本常识、幼教基本常识以及灾区前线工作状况、注意事项等。经过灾区情况介绍、心里干预和儿童心理救助的简单培训后,志愿者们大致明白了自己的角色,明确了结对子的目标。每个大学队也大致整理出了自己的方案,并在之间行成了初步协商与合作。

志愿者此行的直接目的是与孩子们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关系。在以后的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志愿者们通过信件、电话或者直接去探望等形式对结对子的孩子进行心理上长期的帮助,让他们走出地震的阴影,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未来努力奋斗。所以,此行队员们在灾区同群众一起吃住,自备干粮,自带睡袋,住在由当地政府提供的帐篷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分组家访

8月4日晚8点多,志愿者乘坐的大巴到达了目的地——绵阳市安县花荄镇的安置点——京安小区。待安置好帐篷行李后,队员们便分成小组开始家访,主要针对有小孩的家庭。村民们此时差不多已经吃过晚饭,尽管经历了大灾难,但经过三个月的修养,灾区大部分居民已经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生活比较安定。

第一天的家访,志愿者们初步了解了安置点孩子们的情况,京安小区青少年儿童的年龄主要在6至13岁之间,整个安置点有差不多90余名孩子。8月5日,队员们带着可能结对子的孩子参加其他志愿者的活动,并结合家访进一步了解家庭信息,取得家长的信任和认可。经过第二天的相处,队员基本上和孩子基本建立了稳定的信任关系。


开展活动

8月6日,整个“同在蓝天下”志愿者被分成幼儿组、青少年组、体育组和结对子组四组,每组分别由一个大学负责,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孩子。幼儿组主要针对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展一些如绘画手工舞蹈等课程。青少年组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通过讲座、游戏等形式教授孩子们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体育组面向不同年龄的孩子,设置跳绳、篮球、皮筋、羽毛球等项目,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运动中找到快乐。结对子组主要负责家访和亲子活动,促进结对子的深入。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增强了学习兴趣,扩大了视野,身心也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志愿者和孩子间的友谊也进一步加深。

一周的志愿工作在活动中告于尾声。离别的时候,队员们和孩子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并合影留念。短短几天,志愿者和孩子们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不舍,但在孩子们和乡亲们的挥手送别中,“同在蓝天下”心理干预活动的志愿者们踏上了归途。

地震过后,四川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时期。人民大学的志愿者们很可喜地看到,经历了由恐惧惊慌到镇静重建的三个月,灾区已经恢复到一种平稳的状态。灾民们着手重建家园的决心也让大家看到了受灾地区的新希望。但鉴于灾区新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已经呼吁政府部门多将关心投向那些偏远的缺少关注的安置点,确保每个安置点都能得到心理陪护和关怀,也希望志愿者在做志愿工作时少一些直接的物质帮助,多一些心理上的引导。

灾区各年龄阶段的儿童通过与成熟、有责任感的人大学生志愿者们进行交流沟通,建立起了长期“结对子”的关系。这次志愿活动也在中国各著名高校间建立起了向四川灾区提供长期稳定的志愿者服务以及其他形式帮助的系统。

队员、外国语学院的谭斯多同学在志愿工作结束后表示:“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很荣幸能参与其中,很荣幸能为家乡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添一份力。”

(编辑:杨依军)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