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与国内合作暨“双一流”高校国际性建设研讨会在苏州校区召开
来源:国际交流处 苏州校区
时间:2019.04.06

4月2日,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与国内合作暨“双一流”高校国际性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张晋,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张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周燕,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政策研究处处长张彤辉,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兼中法学院、国际学院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黎玖高以及国内2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外事负责人与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时延安主持。

开幕式上,张晋代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致辞。她表示,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已融入到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中,成为各高校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共同探讨在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分享成功经验。

张宁在致辞中从留学的角度表达了他对“双一流”建设的理解。他认为,“双一流”高校国际化建设应着眼教学培养国际化、科研能力国际化等方面开展。

周燕在致辞中表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横向维度与世界对标的过程。“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要主动承担起率先探索、引领方向、开辟道路的使命。

郑水泉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各相关部门与单位的负责同志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郑水泉介绍了学校在国际性建设方面的情况,并指出国际性建设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认真思考,创新务实,以“双一流”建设为主体,立足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通力合作、精准推进,努力推进学校国际性建设的全面提升。

郑水泉强调,一是要把握国际性建设的定位,提升国际影响力。二是要聚焦国际性建设的核心,提升学科竞争力。三是要夯实国际性建设的基础,提升项目吸引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既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更要精选项目、落地落实。推出和完善一批国际合作项目,打造国际合作教育品牌。四是要完善国际性建设的机制,提升资源配置力。把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合理地规划到“双一流”建设中去,协调全校资源,将国际合作交流与学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整合起来,构建完善“大外事”工作机制,把优质资源配置到国际交流合作上来,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他表示,人民大学将积极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展开交流和研讨,构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朋友圈”,助力“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与大家一同增进共识,加强合作,扎实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努力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黎玖高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的办学情况。他表示,希望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各相关单位领导以及各兄弟高校外事部门负责人能够更多地了解苏州校区,为苏州校区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在主旨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参会代表围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性建设的经验与特色,国际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发展路径和理念创新等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主办,苏州校区承办,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性建设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大学国际性建设与国内合作的新途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与发展。

会后,参会代表在苏州校区党委书记方蔚玮的陪同下参观了苏州校区,并来到丝路学院听取学院副院长吕捷介绍丝路学院办学情况。

编辑:饶书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