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班子暑期研讨会召开
胸怀2037战略远景 坚持“三个导向” 以先锋姿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来源:文/校报 陈骊骊 刘晓阳 图/图片与视频中心 姚伟康
时间:2023.07.27

7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班子暑期研讨会在明德主楼第一会议室召开。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研讨并讲话,校长林尚立参加研讨并讲话,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围绕会议主题“同题共答”,就学校事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全局思路、重大举措开展研讨。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面向2037建校百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一步从宏观层面把握学校战略方向和全局思路,从中观层面完善“四梁八柱”、细化任务目标,从微观层面注重远近结合、解决突出问题,更加有效破除传统观念、思维定式、路径依赖、习惯做法,以走好“新路”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吴付来、郑水泉、杜鹏、朱信凯、王轶、王易、叶康涛、青格勒图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从“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传承红色基因与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关于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建校百年的全球发展战略规划的思考”“面向建校百年的多校区功能定位和通州新校区规划、建设、使用、发展思路”“致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面向建校百年的自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新时代人大终身学习体系”“关于构建适应走新路大学治理体系的思考”等方面进行发言,通过务虚研讨进一步抢抓战略机遇、强化战略思维、凝聚战略共识,优化调整发展思路、目标战略、工作举措。

张东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国家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表和学校2037建校百年之际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高度吻合。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深刻领悟中国人民大学的使命担当。我们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战略中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先导性意义,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大规律中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性意义,要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大格局中理解高等教育强国的保障性意义,要在以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目标中理解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性意义。

张东刚强调,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关注思维矛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走好“新路”,不能惯性依赖走“老路”、自我封闭走“窄路”、按部就班走“慢路”、急功近利走“险路”、偏离方向走“歪路”。我们既要有不回避矛盾的勇气,更要有善于分析并解决矛盾的智慧,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把解决思维层面的矛盾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将攻问题、求实效作为关键着力点,以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注入更强动力。走好“新路”,要勤于学习实践、善于开拓创新、敢于动真碰硬;要把握“国之大者”的格局、拓宽“胸怀天下”的视野;要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坚持严的总基调、坚持监督全覆盖、坚持责任全链条;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统领、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政治本色、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发展根基。

张东刚指出,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关注事物矛盾,主动化解矛盾,积极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一是扎实践行新时代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深刻把握“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断筑牢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治理之基。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思想引领,注重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政治基石。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事业。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二是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构建完备的大学规章制度体系,始终保持规章制度的先进性和适应性,逐步构建智慧校园,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建设,开拓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的师生群众与学校良性互动平台,加快推动治理体系的内部完善与外部协同。三是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调整、建立健全新型书院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高质量“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四是不断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科研创新,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以有组织科研提升重大攻关创新能力,强化“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五是努力形成人才队伍活力竞相迸发的局面,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形成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人才人事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一支高水平战略人才力量,塑造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奋力打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六是持续提振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构筑国际传播矩阵,积极搭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打造高端国际学术品牌,持续提升学术主动权、话语权、主导权,不断提高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的全球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未来引领力。

张东刚特别强调,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在啃“硬骨头”中推动问题化解,在解放思想中探索新路,在锐意改革中开创新局,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新貌,以先锋姿态走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前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大篇章!

林尚立指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校承担着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我们要牢牢把握做大做强高等教育这一核心问题,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强国在现代化强国战略中的首要地位;要瞄准“2037建校百年”的战略远景,以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根本任务,彰显鲜明特色、找准自身定位、坚定发展目标、走向国际舞台,不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新的价值供给和知识供给。

林尚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聚焦“特色”“能力”“实力”强调了六点重要原则和努力方向。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的特色所在,又是“世界一流”的优势所在。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融入办学治校育人的全过程、各领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生态,不断探索和完善新时代大学建设的中国范式。要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要牢牢扭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全面优化学科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战略,促进学科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实践。要着力强固有组织科研,通过一流科研组织模式和科研团队,不断推出标志性、原创性、基础性重大成果。要抓紧抓实评价改革,破除“五唯”痼疾,健全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要以战略思维应对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必须顺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展开新变革;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顺势而为、应势而变、乘势而上;必须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的高度出发,谋大学发展之策,强发展大学之能,按照紧跟时代步伐、衔接国家战略、融入发展格局、提升质量效益、做到全面发展的逻辑线条,将学校各项建设一步一步走实。 要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战略重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应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我们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五育”并举培养,努力打造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需要的高质量育人体系,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坚持涵育“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要以系统观念全面推进高校人才队伍培养,不断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构建一流的人才生态;要依托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学术带动力和学科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实现集聚效应;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们为学、为事、为人的模范表率。要坚持面向世界、融通中外。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广阔的视野使交流合作上“动起来”,就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科研项目等领域开展多元化、实质性合作;在办学育人上“融起来”,推动更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打造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知名学术品牌;在办学育人上“融起来”,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全球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在国际传播上“强起来”,传播正能量中国故事,树立新时代中国形象,影响和匡正国际舆论导向。

林尚立强调,当前,我们党正带领亿万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崇高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学校党政办、纪检监察机构、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巡视办、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国际交流处等单位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编辑:汪浩然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