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峥嵘岁月 家国情浓——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校史家书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幕
来源:文/北京日报 牛伟坤 金瑶 中国人民大学 林琦桁 图/北京日报 牛伟坤 金瑶 中国人民大学 林琦桁 周振毅
时间:2023.12.17

近日,“峥嵘岁月 家国情浓——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校史家书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幕。自陕北公学以来,50余位人大校友的410封家书亮相,与照片、实物共同讲述家书主人公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8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共培养了38余万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这些毕业生和各个办学时期的数万名教职员工一起,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辉煌篇章。这些校友家书不仅是校友与家人之间亲情的表达,也是展现人大光荣校史和优良校风的宝贵材料,是校史育人的生动载体。

展览分为“前赴后继 献身解放”“激情澎湃 建设祖国”“勇当先锋 强国复兴”三个单元,展出包括吴玉章、郭影秋等校领导,丁玲、艾青、严慰冰、丁一岚、徐光耀等文化界名人,胡华、彭明、方汉奇、秦珪、张隆栋、孟氧等著名教授的家书,还有吴玉章的孙女吴本立教授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的一封信和2023年度10名获奖同学的回信。

展厅中,吴玉章老校长写给孙辈的一封长达3000余字的家书让人动容。收信的孙辈都在上大学或中学,正是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吴玉章谆谆教诲,让他们要熟读党的政治理论著作,“做一个好共产党员,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信中,吴玉章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父、兄教导我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有志气的人”。他还引用了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阐释自己的志向和夙愿。

与中共党史学科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胡华有关的一组书信也格外有看头,收信方是《中共党史人物传》责任编辑及部分编委。从一封封书信中不难看出,作为该书的主编,胡华不仅要对人物选题、观点导向、素材取舍、稿件修改等进行严格把关,而且要亲自过问编辑、出版环节的种种问题,可谓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些来往书信真实记录了这部丛书的成书过程,不仅是研究胡华党史编研思想的重要史料,也是颇具价值的出版档案。”展览负责人解读。

展出的书信里也有感人的儿女情长。校友贾树端与张培和的互通家书是生动例证。1949年8月,张培和与贾树端一起在《川西日报》工作,期间他们相识、相恋,并于1956年7月结为伉俪。同年9月,贾树端离别初婚的丈夫,来到人大新闻系读书。在北京读书的三年间,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这对分居异地的年轻夫妻也把对对方的思念和关爱诉诸笔端,留下了一段富有时代特色的爱情记忆。“这些书信反映出那个时代年轻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展览负责人说。

在校师生以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为单位组织观展,直观感受人大校友的“家国情浓”。

新闻学院2023级硕士生张凯怡说道,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字里行间不仅感受到对亲友的关心思念,更感受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美好期望,也寄予着他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沉的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红色的事业还需要我们继续传承;我们当发扬奋斗精神,去展现青年人的挺膺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新的力量。

劳动人事学院2022级本科生曹淇清对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和一组组黑白的老照片感触很深,“人大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这一封封家书不仅表达着个人情感,也记录着人大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家书中有杨展的信,有写给艾青的信,有钱学森写给在人民大学任教的堂妹的信,也有余光中先生为两岸交流题的字……一笔一画,那些字迹拉近了他们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跨越时空对话交流。”

第八期“骨干计划”成员姜彬涛认为,50余位人大校友的410封家书是人大校史的生动体现。时代使命的具体内涵在变,但一代代人大人爱国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始终不变。我们当向优秀校友学习,牢记“实事求是”的校训,不断前进,做新时代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今年3月,博物馆联合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面向全体人大校友征集与人大校史相关的各类家书,得到积极响应,使展览得以呈现。展览展出至2024年2月中旬。

展览地点:博物馆三层临展厅B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2月中旬,周一、三、五14:00—16:30。寒假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编辑:苏曼
责任编辑:郝一迪